全国累计发送旅客总量1.21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货足价稳……5月8日,国新办召开的“五一”小长假交通、消费、旅游和疫情防控情况发布会指出,“五一”假期期间,全国交通运输、旅游、消费回升明显,市场供应货足价稳,总体运行平稳,释放出巨大活力。

交通运输经受了“压力测试”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是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2008年以来第一个连续休5天的“五一”假期。

“在客流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全国交通运输业经受住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压力测试’,形成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行之有效的交通运输秩序,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说。

“五一”假期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运行正常,运输秩序良好,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刘小明介绍,“五一”期间未接报疫情传播和行业不稳定事件,未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公路拥堵,未接报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5月1日至5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总量1.21亿人次,日均2429.83万人次,较4月26日至30日的日均客运量增长了17.9%。

“双重压力测试证明,交通运输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刘小明说,“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为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旅游市场恢复至同期50%

“刚刚过去的5天小长假,对全国旅游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假期。”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说,“不仅群众出游意愿高、旅游惠民措施多,同时景区开放限制严、疫情防控任务重。”王晓峰表示,可以从几方面概括“五一”旅游市场的特点:

——复苏有劲。“在做好防控疫情和防止人员聚集前提下,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出游的需求,扶持旅游企业复工复产,旅游市场得到了有力的恢复。”王晓峰介绍,据测算,5月1日至5日,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与去年相比,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旅游市场基本恢复了同期的50%,促进了旅游业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防控有力。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景区严控三关:最大承载量30%、网上分时预约、关键节点及时疏导。为此,各景区普遍增加人员设施配备,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对重要区域节点加强现场管控,总体做到了假日旅游的“限量开放、预约开放、错峰开放”。

——安全有序。立足“早部署”“早发现”“早调度”“早处理”,对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安全问题和拥挤情况,能够迅速行动、及时调度、妥善解决。“五一”期间旅游市场未发生疫情,未发生重大涉旅安全事故和重大投诉案件。

王晓峰认为,这次“五一”假期对文化和旅游部门是一次大考。“我们也将深入总结旅游景区、旅游住宿等场所既有利于防控又有利于复市的有效做法,为下一步统筹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复工复产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提高信心,增强动力。”

市场供应货足价稳

“五一”期间,全国市场活跃,人气明显回升,消费加快复苏,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据商务部监测,5月1日-5日,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呈现加速回升态势。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介绍,“五一”期间市场供应货足价稳。据商务部监测,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中有落。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食、食用油批发价格比节前一周分别下降0.2%和0.1%。猪肉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1.3%,比2月中旬高点下降15.6%。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2.8%。

各地消费红火,消费券起到了积极的拉动效果。王炳南介绍,初步统计,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90多亿元,实现了聚集人气、增强信心、提振消费的目标。“这些促消费活动重点针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明显的客流量,对稳定企业和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炳南说。

“总的来看,‘五一’消费市场从疫情冲击中快速复苏,体现了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王炳南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