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当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已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后,截至目前,约有17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以敦促上市公司实现“质”“量”双升。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是资本市场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包括推动优质企业上市。

多地明确上市数量指标

一定意义上来说,诸如“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这指标的提出,凸显了地方政府在坚持扩大上市公司增量提质上的信心与决心。

今年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加快推动广西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如在大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方面提出,2021年至2025年,力争全区每年申报IPO企业达到5家以上,辅导备案企业保持在15家以上,重点拟上市企业保持在20家,重点上市储备库在库企业保持在100家;在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挂牌)方面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全区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8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80家。

再比如,陕西省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亦明确,力争到2025年末,陕西省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倍增”;每年遴选公示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推荐辅导企业不少于30家。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劣汰”需要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叠加退市机制不断优化,而“优胜”一方面体现在资本市场入口端,即推动大量优质企业上市,为市场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体现在优质企业上市后,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功能,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做强做大。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推动优质企业上市”上明确了具体量化指标的地方政府数量有限,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多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或实施意见中,均颇为“默契”地提到要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或大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尤其是在我国将迎来全市场注册制时代的预期下,为各地提出的推动优质企业上市等量化指标,提供了完全可实现的可能性。事实上,充分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项目筛选和资源配置,借助资本市场的自身力量发现优质公司,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兼顾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样本”

记者注意到,为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多地除明确提出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外,部分省市在兼顾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创新性的落实举措。

如海南省在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产业发展导向、搭建良好上市梯队方面特别提到,要引进优质拟上市公司。具体来说,包括用好用足海南自由贸易港税收政策、加工增值政策、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优势,重点引进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质拟上市公司落户海南,形成集聚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加强与央企、省外地方国企、大型民企的深度合作,引进符合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子公司落地海南,培育其上市或分拆上市。吸引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回流海南自由贸易港,同步支持“走出去”企业将子公司或区域总部等设立在海南自由贸易港。

再比如,江苏省明确提出,打造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资本市场“江苏板块”,推动设立资本市场学院南京分院,发挥江苏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为上市公司跨境融资、境外融资提供便利,整合省级上市挂牌奖补政策,纳入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统筹列支等。

董忠云认为,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是资本市场整体改革发展的大方向,而在这一方向上,资本市场整体制度性建设是“全国一盘棋”,但在具体培育地方企业发展壮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必然要“因地制宜”。只有各地基于自身禀赋,围绕优势资源,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举措,才能真正匹配当地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也只有各地方从局部上不断推进区域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资本市场整体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才不是无根之木。

张立超亦表示,各地出台的颇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政策文件,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和发展环境,加强协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有助于从源头上推动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引领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建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掘和培育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主体力量,进而吸引更多价值投资者及长期资金入市,最终形成资产端与资金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杜雨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