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其他免税市场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严重低迷的情况下,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增长势头却很强劲,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回流和促进消费升级的强劲动力。5月7日,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委会举办的全球消费创新暨免税与旅游零售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毕马威中国与穆迪戴维特报告联合发布《全球免税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称,海南在2020年成为全球免税行业的灯塔,未来有望在短期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市场。

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免税市场

全球免税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免税市场增长乏力。白皮书显示,2020年4月、5月旅游免税零售业收入几乎完全消失,6月、7月温和复苏,直到12月才略有上升。但中国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增长势头强劲。白皮书显示,过去一年虽然入境人数减少22.2%,但离岛免税销售额同比增长127%。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离岛免税业加速发展的势头仍在持续,今年一季度海南离岛免税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416.6%。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额9.93亿元,购物人次达12.1万,购物件数约为134.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48%、141%、229%。

白皮书显示,在全球其他免税市场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严重低迷的情况下,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对海南、甚至对全球的旅游零售业都是一针“强心剂”。如果海南继续保持其增长曲线,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全球最大免税市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该大会上表示,2025年海南全岛封关后,有望成为免税和旅游零售业的天堂,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全球免税商品天堂。

外资纷纷看好

海南免税市场前景广,外资企业也纷纷看好海南免税市场的发展。在本届消博会上,珠宝、服装、化妆品等品类的全球奢侈品龙头企业纷纷参展,并表示将抢抓海南免税机遇,扩大在中国的布局。

瑞士驻华大使罗志谊罗志谊表示,中国正在实施的双循环战略进一步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恢复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包括瑞士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参加消博会,能更好地接近中国消费者,未来将有更多瑞士企业在中国获益。他表示,瑞士高端品牌在海南免税零售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将有更多瑞士商品通过海南进入中国市场。

全球钻石业巨头戴比尔斯永恒印记首席执行官刘行淑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钻石市场,戴比尔斯将与海南自贸港共同合作,推动加工制造、供应链布局和分销中心的建设。

宝珀中国区域副总裁廖信嘉称,中国国内消费升级使瑞士钟表企业迎来更大机遇,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能直接作用到高端钟表销售,下一步将推出更多高端品牌进入海南离岛免税市场。

除了品牌商外,免税经营企业也加码入局海南市场。世界领先的奢侈品旅游零售商DFS集团计划在海南设立中国总部。DFS中国业务及战略发展副总裁谭天奇表示,DFS在海南立志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奢侈品零售实体,并将为海南的免税市场带来国际标准,形成更好的品牌、持续的高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

“首届消博会上,外资企业、外资品牌表现十分积极,充分表明了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大会上表示。

除了外资企业,国内的免税企业也正在海南征战。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敏透露,2020年公司旗下的中免集团海南业务销售额达327亿元,同比增长127%。中旅集团在海南的免税店已实现“南、北、东”“三地五店”的广布局和“空、海、铁”三类离岛旅客的全覆盖。“我们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推动离岛免税成为开启消费转型升级的‘金钥匙’。”

保持差异化竞争

入局者增多,可以预见,未来免税企业的竞争会越来越大。如何带给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吸引更多国际品牌入驻海南,成为当前免税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白皮书对海南旅游免税零售产业的成长提出了建议,可以从品牌支持、招聘和员工培训、产品定价、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中国品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改进。

比如,数字技术将使得零售商和品牌方能够触及免税商店之外的受众,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电商平台,提供多渠道服务。此外,尽管提供一流国际品牌是旅游免税零售行业取得成功的基础,但中国产品令人自豪的传统和工艺也应占据中心位置,零售商还要加强本土品牌的培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建议,海南未来要形成国际消费中心,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群体:一是单身成年人口;二是按照现阶段年龄划分的老年群体;三是80后、90后、00后、10后。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建议,未来还可尝试开展离岛购买业务。例如消费者拿着去过海南的证照,在北京、上海等市内免税店也可享受一定份额的免税购。

“免税行业必须要有差异化竞争,都做一样的事情,最后会导致恶性竞争、打价格战,影响整个市场的持续发展。”珠海免税集团董事长鲁君驷认为,珠海免税未来将重点引入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品牌,“这些地区的产品符合亚洲人习惯,更贴近中国消费者。我们还会更多研究00后特别是新生代的想法,更贴近消费者习惯,这样才有持续的生命力。”(记者 陈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