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提升绿色竞争力,聚力产业转型”也成为各地发展绿色经济的不二法则。在推动绿色经济提速增效的过程中,江苏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发展举措,撬动了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金环”对话就是其中之一。在上周末举行的江苏第七次“金环”对话现场,记者发现,在历届“金环”对话的推动下,江苏奠定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基础,增加生态环保领域资金供给,绿色金融“朋友圈”正不断扩大,绿色经济成绩单也日趋亮眼。

交出亮眼“绿色成绩单”

打开江苏沉甸甸的绿色发展成绩单,可以看到,经过不懈努力,江苏蹚出了一条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四组数据可以看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第一组是,江苏单位国土面积GDP是全国10倍左右,去年GDP增量居全国省(市、区)首位,但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以上和2.9%左右。第二组是,江苏火电发电量、钢铁及水泥产量均居全国前三,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但PM_2.5浓度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改善幅度长三角地区第一,国考断面优Ⅲ比例提升幅度超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的两组是,江苏太湖流域人口密度达到全国8倍以上,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总量是全国的20多倍,但太湖治理连续14年高质量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未发生大面积湖泛,湖体总磷、总氮浓度达到近10年来最好水平。在“十三五”期间,江苏在化工园区由54家压减至29家、关闭低端落后化工企业4454家的基础上,去年又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354家,但全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增加了30%,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增加了25.3%。

虽然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肉眼可见,然而不断发展的江苏并不满足当前的成绩,为实现颜值与经济共同发展,还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赋能经济的新路径。

为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金融支持

尽管数据亮眼,但绿色治理爬坡过坎,前路仍然任重道远。江苏有着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工业企业最多、人均环境容量最小的特殊省情,同时,环境容量“超载”、生态成本“透支”的现象十分突出。为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推动产业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转型尤为重要。然而,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成本,一些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绿色化改造的融资渠道偏窄,资金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治理的成效。

近日,宿迁市黄墩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项目刚上线就获得工商银行10亿元的贷款,填补了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资金需求。在“金环”对话活动现场,与工商银行现场签约后,黄墩湖实业财务总监丁刚满面笑容。他介绍,黄墩湖实业是一家从事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目前承担骆马湖生态修复项目。当企业正在为项目运作资金发愁时,银行了解到该企业符合江苏绿色金融政策相关条件,同意为企业提供10亿元贷款,并享受基准利率。

通过“金环”对话平台,受益的企业不止宿迁市黄墩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金环”对话活动现场,18家金融机构与24家生态环保企业和单位签约,签约项目覆盖江苏13个设区市,涉及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多种类型金融企业,包含项目融资、流动资金贷款、债券发行、股权投资、环境责任保险等多种融资服务方式,总金额达到256亿元。

除现场签约外,为鼓励更多的企业绿色转型,让更多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机构绿色贷款支持,江苏一季度末绿色信贷余额达1.95万亿元,同比增长49.06%,占全国绿色信贷余额的10.8%,当年新增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46.1亿元。

政策“活水”激发产业活力

目前,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的发展道路,激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政策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项目是生态环保的“主抓手”,因此,在鼓励发展绿色经济时,江苏不仅给企业送去了项目清单,还捎去了资金“红包”。

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国首个“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为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进一步开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就初步征集了9大类600多项重点工程,预计投资将达1800多亿元。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项目数量和投资还将不断扩大。

项目清单来了,资金政策也随之而来。在助力项目落地时,江苏除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还不断改善环保型企业的融资环境,鼓励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生态环保领域。“金环”对话现场,新发布的助企纾困“环保担”政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新打造的环保产业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环保担”通过担保、再担保、增信等综合金融服务,为符合支持范围的环保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增信服务,支持环保企业开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污降碳、生态保护修复、节能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发展项目,扩大了支持范围和力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补偿比例,真正实现了用金融杠杆撬动绿色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