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举办生物多样性主题在线论坛——“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未来:人与生物圈计划50周年,迈向昆明”,探讨人类与大自然及生物世界的关系,并以此纪念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启动50周年。

为配合论坛召开,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人类需与生物世界和谐相处》:

“当大自然倾诉,而人类没有倾听,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维克多·雨果很久以前说过的这句话在今天显得更有意义。在新冠疫情危及我们生命之时,我们绝不能忘记,在许多方面,我们都是咎由自取。

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健康状况恶化以及自然资源枯竭等层出不穷的危机已清楚地表明,我们不能再维持原来的模式。我们与大自然和生物世界之间基于统治和剥削的关系,已经破坏了全球约75%的生态系统。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已经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几十至几百倍,并且还在加快。在目前的约800万动植物物种中,约有100万濒临灭绝。这种状况显然不可持续。

科学研究呼吁彻底的变化:人类需要全面修整与大自然和生物世界的关系。这不是一个备选项,而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福祉不仅依赖于环境的健康,也与我们共享这颗星球的其他物种的福祉息息相关。

现在该采取行动了。首先,这意味着要停止破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为今世也为后代,因为健康和福祉是所有人的基本人权。

我们须以必要的雄心将适当的资源投入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中去,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控制下的生态系统。经过《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谈判,一些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到2030年将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纳入保护区域。值得庆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5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714个生物圈保护区和161个世界地质公园已经覆盖了地球表面的6%。

其次,我们还需要深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我们不能继续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新的集体框架为未来的发展设定了方向,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不平等、人权、教育、健康和生态系统等问题。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我们还必须富有创新性和想象力。我们需要寻求在地球上生活的新方式。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发展以及优化管理特定区域,这些区域拥有适宜动植物繁衍生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

我们还必须倾听那些始终将自然视为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著人民的声音。他们的权利需要得到承认和保护,因为他们特有的传统知识蕴含了保护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必须充分沟通并提高认识。若想保护和尊重生物世界,调动教育的变革力量,包括提升海洋知识素养,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取得长期的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将环境教育更好地纳入学校课程和教师培训中——这是教科文组织行动的核心承诺之一。

除了保护地球表面之外,我们还希望促使全球所有人口与生物世界协调相处。鉴于生物多样性在经济、健康及人类福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环境问题将成为我们决策和行动的核心。

这一彻底的变化并不要求放弃我们的人文价值观或进步理念。相反,社会弱势群体恰好是遭受气候变化恶果影响最大的人群。我们必须谨记:没有环境公正就没有社会公正。

现在人类必须明白我们并不拥有地球,而是依存于地球。为了能够共享一个共有的世界,各国必须将保护大自然作为优先事项,否则,我们将自食苦果。

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李会晟教授在内的8名著名人士共同签署了该评论。

(李宏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