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眼下时值季节交替,正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或复发的高危时节。天津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魏蔚教授表示,虽然该病目前尚无办法彻底根治,但达标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近两年有很多里程碑式的药物涌现,使病人的预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发现患病千万别绝望。

更易侵袭中老年女性

“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发病。”魏蔚教授介绍说,该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关节炎,以双手、腕、肘、踝和足关节的疼痛、肿胀及晨僵为特征。如不规范治疗,关节会出现畸形甚至丧失功能,最终致残。

由于是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除关节损伤外,类风湿关节炎还可累及心脏、肺、肾、眼等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引发心脏病变、肺部病变、肾功能衰竭、眼部病变等。且因其病程长、无法根治、致残性高,它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等综合因素相关、性激素及表观遗传学亦可能参与发病,但机制尚未阐明,一般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人、中老年女性、吸烟者、曾感染某些病原体者属于这一疾病的高发群体。

据统计,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500万。其发病高峰年龄有两个聚集,一是青少年,一是中老年女性。其中50-60岁的中老年女性发病人数更多一些,我国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

达标治疗是治疗关键

魏蔚教授指出,虽然该病目前尚无办法彻底根治,但如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和控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是达标治疗,即以病情缓解(包括临床缓解和影像学缓解)作为治疗目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治疗,在一定时间内将炎症或病情活动度降至较低水平或达到临床缓解。研究证实,在早期患者中,达标治疗可以比常规治疗更好、更早地控制疾病,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有助于患者尽早回归工作和社会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慢作用抗风湿药、小分子靶向药物(JAK激酶抑制剂)、生物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及植物药等。“在过去,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如大众熟知的扶他林、芬必得等,它们的鼻祖是阿司匹林。另一类抗炎药就是糖皮质激素。”魏蔚教授说,“很多患者都是谈激素色变,不愿意使用,其实这类抗炎药物的效果好且快,还应客观地来看待。”

由于与自身免疫系统作战的过程艰难而漫长,因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都是“慢作用药”,即通过控制免疫来避免或减少骨质破坏。“这一类药物也比较多,最经典的是甲氨蝶呤。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具有细胞毒性,很多病人一听到‘药有毒’就拒绝服用,这也是不正确的治疗态度。”魏蔚教授说。

JAK抑制剂让患者有了新选择

近年来,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和治疗药物的深入研究,JAK抑制剂的出现为广大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魏蔚教授介绍,JAK抑制剂是一种口服生物靶向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细胞内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关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通路——JAK-STAT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

魏蔚教授最后提醒:“目前我国仍存在风湿免疫病专业知识普及程度低的问题,希望大家一旦发现患病及早诊治,规范治疗,不乱用药,从而实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有效管理。“(陈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