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减损大会9月10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主题为“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这场大会为何如此重要?“每年损失超4000亿美元!”

“目前尚无法估量零售和消费阶段的粮食浪费比,但全球范围内,粮食收获后在农场以及运输、储存、加工阶段的损失率为13.8%,每年损失超4000亿美元。”

去年9月15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即FAO)在《2020年粮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中的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更像是发出警告。

再往前推,2015年在海牙召开的“没有更多的食物可以浪费全球会议”指出,如果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浪费得到避免,那么将足够养活占全球12%的8.7亿人。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呼吁在整个供应链中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一方面是粮损浪费,另一方面是粮食安全。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价格上涨、供给趋紧,有近20个国家采取粮食出口限制。同时,一些国家突发沙漠蝗灾,叠加疫情影响,加剧了粮食安全恐慌,个别国家甚至进入了紧急状态。

减少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被认为是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背景下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有何考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之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主要出于“节粮减损因为重要所以需要重视,因为紧迫所以需要解决,因为复杂所以需要合作”的考虑。

本次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花落济南。8月16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市筹备工作小组会议指出,“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搭建各国开展粮食减损工作经验及成果的交流平台,研究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粮食安全、减贫脱贫等全球性问题,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携手维护粮食安全,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世界负责任大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必将有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技深度介入粮食产后五大环节

无疑,实现粮食安全需要“加法”“减法”一起做。

“加法”是增产,中国粮食产量去年达到了6.695亿吨,粮食六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减法”是减损,既需要节约意识,也需要科技介入。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那么,目前我国粮食产后节粮减损进展如何?

今年5月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在新闻通气会上曾有一番阐述。他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行业持续多年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粮安工程”建设、“智慧粮库”建设,以及原粮“四散”运输、粮食适度加工、优质粮食工程等专项行动,在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五大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

粮食收购环节,聚焦为农服务解决农户储粮难题。2007年起,在全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在粮食主产区推广建设总规模约1000万套储粮新装具。2017年,又启动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子项,即全国布局建设5000余个产后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97%。

粮食储运环节,我国广泛应用“四合一”(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储粮新技术,实现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目前,我国仓储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粮食加工环节,开展大宗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并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开展增值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王延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