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文章《特斯拉,悬在所有车企头上的一把刀》中,曾展开讨论了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位于中国今年是否存在降价的可能性。十分巧合的是,几天之后,这把悬在所有车企头上的刀没有太多预兆的落下了。
北京时间10月24日早8点,特斯拉突然位于官方微博宣布:即日起,中国大陆地区在售Model 3及Model Y售价调整,调整后Model 3车型起售价为265,900元人民币;特斯拉Model Y车型起售价为288,900元人民币(均为补贴后起售价)。
并且还在下方补充说明到: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享受补贴。
(资料图片)
消息一出,特斯拉的销售们可谓“倾巢出动”。仅从微信朋友圈所展现出的景象来看,用“抢白菜”来形容Model 3与Model Y降价后的终端反馈,一点也不为过,所有人忙得不可开交。
此刻,随着事情渐渐发酵,行业中慢慢涌现出一种声音认为:特斯拉的降价直接扼杀了大多品牌电动化推新的希望,更具性价比的Model 3与Model Y,已然把对应轿车与SUV细分市场的潜在客户收割殆尽。
而关于答案,就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可能并不完全同意。的确,一旦陷入恐怖的“价格战”,类似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般,在垂直供应链与制造端没有太大成本优势的新势力造车,必然会首先受到巨大影响。
站在另一个维度,类似大众、丰田、本田、日产般的传统合资品牌,身处尚未打下坚固根基的全新的赛道,同样会感到深深的绝望。
但这之中,看似并不包括着比亚迪。就像今天文章标题所提到的那样,前者降价,后者并不是很慌。至于背后所隐藏的道理非常简单,“老大、老二打架,往往遭殃的是老三。”
实际上,不仅仅局限在汽车板块,其它行业能够引以为鉴的例子已经存在很多。譬如,阿里和腾讯的竞争,导致百度市值一直下滑,开始被边缘化,被国内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市值所超越。
苹果与三星在智能手机上的疯狂内卷,加速了诺基亚出局的速度。甚至凉茶饮料当中,加多宝与王老吉的手足相残,让和其正几乎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由此将视线再次聚焦,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既然特斯拉已经率先选择了将那把“刀”落下,那么比亚迪能做的只有正面迎战。
好在,就目前掌握的论据,这家长期以“新能源领导者”自居的车企,处境算得上乐观。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当数其刚刚发布的财报。
展开来看,比亚迪三季度实现营收1170.81亿元,同比增长115.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16亿元,同比增长350.26%,创下单季新高;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3.35亿元,同比增长930.48%。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共实现营收2676.88亿元,同比增长84.37%;净利润为93.11亿元,同比增长281.13%;比亚迪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10.37亿元,增幅高达185.62%。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已超越过去三年的利润总和。根据相关财报数据,2019-2021年比亚迪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4亿元、42.34亿元、30.45亿元,总计88.93亿元。
从今年三个季度的表现来看,比亚迪今年利润持续增长,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是第二季度27.87亿元的2倍之多,是第一季度8.08亿元的3倍之多。
而在此前的业绩预告中,其已经率先表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强劲增长,持续创下新高,市场占有率领先并持续强化,同比和环比均实现大幅增长,推动盈利大幅改善,有效缓解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压力。”
颇为类似的是,上月初在亲眼见证了比亚迪9月销量突破20万辆大关,继续创造着历史最好成绩,同样写下了一段话:至此,这家新能源车企无疑已经实现了在售产品款款“爆款”的目标,并且插混与纯电两条技术路线,极不容易的做到了齐头并进,互相之间的“内耗”也不明显。
并且按照上述趋势,接下来几个月的终端销量,大概率还会逐渐环比上升,最终完成年销180万辆的目标难度不是太大,甚至领先特斯拉一举拿下“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冠”,也在变得板上钉钉。另外,预计四季度财报,同样会继续创下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重新高。
但较为尴尬的是,作为绕不开的最大劲敌,从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的几项关键数据来看,总营收达到214.5亿美元(约1554.6亿元),同比增长5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2.9亿美元(约237.7亿元),同比增长103%,并连续13个季度实现盈利。
相比之下,比亚迪虽然卖出了更多的新车,但赚到的钱明显不及这家美国车企。而接下来,怎样提升自身的“吸金能力”,则是摆在前者面前仍需着重关注的痛点之一。
当然,虽然就整体而言,特斯拉降价对于比亚迪整体的冲击并不明显,但落到类似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豹、比亚迪唐包括即将上市的护卫舰07等具体车型上,所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仍要等待时间给出的反馈。
总之,还是那句话:“老大、老二打架,往往遭殃的是老三。”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特斯拉与比亚迪间的竞争只会日趋白热化;另一方面,愈发内卷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留给弱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