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伊始之际,要说中国新能源车市最近发生的大事件,无疑就是因特斯拉突然降价所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无论是老车主维权、还是新车主对特斯拉的“骚”操作愈加感到迷惑,其背后都在反应出一个问题,在对待中国消费者时,特斯拉都未能拿出最真诚的一面。
众所周知,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任何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制定新车价格的阶段,是那般慎之又慎。换句话说,价格浮动的高低标准,从来都是基于行业现实情况来判断,并非车企看心情、或是看自身销量情况来随意更改。
在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之际,倘若相关车企希望始终秉承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理应将价格浮动的缘由充分表述清楚,使其潜在用户充分理解每一款新能源车在应对供应链起伏不定时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在各种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以“降价保量”的方式,令新老用户深感不悦。
(相关资料图)
而基于此,相比特斯拉的突击式降价,作为今年自主纯电车市场销冠的广汽埃安,选择明牌式涨价的方式发布调价公告,两者做法不同,背后的原因与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大相径庭的。
回顾此番波动前后的市场变化,毋庸置疑的是,在补贴退坡的大环境下,特斯拉大幅降价很显然是极为反常。但究其原因,就像先前提及的要点——降价保量。只因各种客观因素,倘若特斯拉想到改善其在终端市场上愈发下行的销量表现,唯一能做的就是对Model 3和Model Y这两款主销车型进行让利。
再一个,鉴于资本市场对特斯拉的前景越来越持保守的估计,后者一度蒸发超7000亿美元的市值,而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度内卷的技术提升,又反向对产品线单薄、技术水平提升有限的特斯拉施压,特斯拉想要改变现状,也就只有那一条路可以走。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据2022年特斯拉财报显示,特斯拉单车利润达6万人民币,也就是说,特斯拉降价是有底气的。即便特斯拉Model 3降到20万内,依然有不俗的利润,但回落到现实,在中国愈渐成熟的车市进程中,为了销量采取如此激进、且罔顾消费者利益的降价手段,着实是不可取的。
相反,与特斯拉毫无预警突击式的调价行为做比较,国内新能源车企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厚道,更为注重用户权益的保护。不管是涨价还是降价,几乎都会提前发出通知,给到用户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刚宣布涨价的埃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国家补贴退坡,加上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新能源行业涨价是大趋势。这在多数消费者心里其实已经有一定的预期,但他们需要的是规则与信息透明,有更多的主动权。
埃安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是过渡时间可以说是业内最长的一个。国补2022年12月31号退出,多数车企在2023年1月就开始涨价,而埃安则延长到了3月份才生效。并且年前、年后两次通知,给到了用户足够的知情权以及缓冲时间。
其次是此次涨价幅度为3000-6000元,埃安表示3月之前下定排产的,都不会受涨价影响。在这3个月时间内,想买埃安的可以尽快下手,也有足够时间让消费者做更多考虑,并不会给到用户紧迫感。可以说埃安这次明牌式的涨价,算是充分的保障客户权益,也充分尊重了用户的选择权。
而一方面,可以说,面对特斯拉挑起的价格战,埃安能够沉着冷静地明牌式涨价,可见其勇气及信心。那另一方面,从埃安过去的表现来看,我们也能明确知道埃安涨价的底气在哪。
在过去的一年里,埃安可谓是全面开花,不仅在销量层面,全年累计突破27.1万辆,再次实现销量翻番。同时埃安均价已超过18万,线上线下一口价,并没有过降价销售的情况,属于是高价值热销。更是在车型保值率、品牌形象重塑、技术升级、产业链构建,或是组织体系上都完成了质的突破。
埃安多款产品如AION Y Plus、AION S Plus等保值率目前均为行业Top 1。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数据显示,AION Y Plus一年保值率更是高达90.13%,在同级别中遥遥领先。可见消费者对埃安品牌以及车型的认可,口碑优势也在不断地得到夯实。
与此同时,埃安去年9月份发布了新Logo“AI神箭”以及旗下高端品牌Hyper昊铂,第一款车型就是技术越级的纯电超跑Hyper SSR,并且还是中国首个实现规模化量产的超跑,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加上,亮相于广州车展的全新车型Hyper GT,首发搭载AEP3.0平台及星灵架构两大埃安最新王牌技术,并首次引入了风云三号红外遥感技术,与3颗第二代可变焦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组成同级罕见的多融合感知系统。
而无论是0.19Cdx的全球量产车最低风阻系数,还是4秒级的后驱加速,亦或者埃安独有的AICS智能底盘系统,总得来说,在整体实力上,都是很能为埃安从品牌到技术上树立起新的形象。
除此之外,随着昊铂专属渠道的建立,更多新品的推出,以及国际化战略的启动,可以预见埃安品牌价值将突飞猛进。并且埃安在完成A轮引战创造了两大行业记录后,未来将迎来IPO上市,在“资本+产业”双轮驱动下,相信埃安在高端化这条路上也会走得更为扎实。
综上所述,此次特斯拉的大幅降价和国产车企在实力大增的背景下选择小幅涨价,所反映出的真实情况,无非就是国外车企与中国车企当下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价换量的背面已满是厚积薄发、不惧挑战的信念感。
前者不用多做解释,对于后者,以埃安为例,带着未来要实现50万、100万甚至更高的销量目标,作为消费者总能清晰地知道,一家真正为中国消费者着想的新势力车企,势必是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出更前沿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为基础,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