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新能源车在各大排行榜中碾压燃油车已成定势,那么有一款车将颠覆你的认知。

据乘联会数据统计,日产轩逸在今年5月销量为35396辆,反超比亚迪秦PLUS DM-i,再次登顶销冠。


(资料图)

绿牌政策、购置税补贴、顺应发展趋势,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还有人会买日产轩逸呢?

在10万以内的价格区间,价格的高低对选购决策的影响非常大。

目前,轩逸经典的起售价在终端优惠后已下探至7.26万元,落地8万5左右。即使比亚迪秦PLUS DM-i推出冠军版来降低购入门槛,但是9.98万元的起售价仍不比日产轩逸来得实惠。

值得注意的是,轩逸经典和新轩逸同时在售,根据以往规律以及目前的车源库存看,轩逸经典销量占比应该在五成以上。所以当前轩逸经典的大幅终端优惠可以看作是车型的变相降价,日产正用放低身段的方式来挽回市场。

从销量看,这招奏效了。

当前,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其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我们更应该回归理性。因为大家的行驶里程不同、使用环境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新能源车

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可能年均行驶里程也就几千公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买新能源车并不划算。同时,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远不敌加油站,在城区充电补能会稍微好一些,但是在乡镇可能就十分麻烦。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需要经常使用,长时间停着不用就容易造成动力电池损坏,而燃油车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你需要长时间外出务工或者出差的话,那么就不太适合新能源车。比如近期就有一辆极氪001因车主出差两个月未使用,电池就损坏了。

再一方面,新能源车对维修保养的要求高于燃油车,且维修人员需具备低压电工证等资质,所以维修保养的话就必须前往4S店,那么将会让偏远地区的车主十分不便。

举个例子,乡镇用户维修保养比亚迪秦PLUS DM-i可能要去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市中心4S店。但是日产轩逸的车主在这方面就会很方便,这款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大,维修成熟度也高,车主基本可以在附近保养,镇上的修理工也能查看车辆是否漏油以及进行更换机油等常规操作。

同时,日产轩逸从2006在我国开售,经过了几百万车主的检验,在质量稳定性上更让人放心。

从使用成本看,新能源车也并不一定优于燃油车。

比如轩逸经典优惠后再加上购置税与秦PLUS DM-i的价差为1.8万元左右。据小熊众测油耗数据统计,在不考虑充电的情况下,两者每百公里的油耗差距大概为2L,那么1.8万的购车差价需要跑10万公里以上才能回本。

当然,比亚迪秦PLUS DM-i有了电机的加持,在动力性能以及静谧性上都更胜一筹,不过在这个价格区间内,又有多少人会用近两万的价差换一个行驶质感呢?

所以,行驶公里数不多和居住在乡镇的消费者并不适合新能源,反而买燃油车更适合,这也是为何轩逸在如今仍后劲十足的一大原因。

抛开新能源不谈,日产轩逸能在市场中纵横多年自然离不开自身拥有的高产品力。

而高产品力来自日产巧妙的处理方式:在有限的价格内,精准规避短板,并放大长板。

一是动力组合切合目标用户需求。日产轩逸搭载1.6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CVT无级变速箱的组合。

日产轩逸规避了三缸、涡轮增压、干式双离合这3个10万级家轿用户谈虎色变的名词。

别克英朗就是个例子,在推出三缸机版本后,当年销量大幅下滑,足以可见国人对三缸机的嫌弃。

当然,这样的组合让日产轩逸的动力相比以1.4T发动机为主的大众朗逸和1.2T发动机为主的丰田卡罗拉显得佛系很多,不过却正好满足了国人对家用车省油、不容易坏的需求。据车主真实测试数据来看,日产轩逸的油耗保持在每百公里6L左右。

此外,日产轩逸所搭载的CVT变速箱也能够带来更为平顺的操作体验,像大众朗逸的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在拥堵路段时的表现就没有CVT来得好。此前,大众多款车型还因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器的故障被多次召回,这当然会增加消费者的担忧,不过日产轩逸就没有这种烦恼。

二是乘坐舒适性更好。日产素来有“沙发厂”的称号,这点在轩逸车型上也有所体现。同时相比同级车型,日产轩逸的后排以及后备厢空间都更优异。

三是保有量大。迄今为止,日产轩逸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突破了500万辆,这就意味着在配件价格以及维修便利性上都比其他燃油车更有优势。保有量大也意味着保值率更高,数据显示,轩逸的1年和5年的保值率分别为83%和45%,远高于同级车型保值率。

此外,日产轩逸已历经了多次改款,就算有小毛病也已经在改款中被优化,所以能够保证较高的品质。

总的来看,日产轩逸虽然动力较为佛系,但是在10万级家轿用户更为关心的空间、油耗、平顺性和保值率上都比同级车更好。并且作为合资车中的佼佼者,日产多年来在华的口碑有目共睹,所以轩逸能够长盛不衰,蝉联多年销冠。

当新能源车型大行其道时,合资燃油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比亚迪秦PLUS DM-i很强,不过轩逸也很强,因此两方能在头把交椅上斗得有来有回。

燃油车、新能源车竞争越发激烈,两方博弈下,售价均不断下探,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你们觉得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