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科学哲学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学界随即为之震动。作者托马斯 · 库恩在书中提出一个核心概念——范式,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范式,而当一个领域取得突破,打破原有法则,迫使行业做出修正,那便是发生了范式转移。例如,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成功,地圆说取代地平说;智能手机强势上位,功能机被挤出历史舞台。
(资料图片)
近期,手机市场正在酝酿一次新的范式转移。
谈及移动影像," 底大一级压死人 " 是常识,也是共识。厂商也的确在围绕大底内卷,1 英寸传感器逐渐成为主流旗舰的标配。
华为 P60 系列的发布,无疑给业界提供另一种思路: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统凭借多位一体的创新,挑战行业关于提高进光量依赖大底的惯性思维,同时解决了镜头模组体积、景深、焦段、防抖等诸多行业痛点。
5 月 24 日,华为举办手机创新科技媒体沟通会,华为终端 BG CTO 李小龙详细拆解了华为 P60 Pro 硬核影像力背后的超聚光技术突破,对 " 移动影像如何再一次突破 " 的灵魂拷问给出回答。创新成果已现,行业其他玩家是否会跟进,相信很快就会见分晓。
由表及里,再造巅峰
从 P 系列产品线创立之日起,华为就为其明确了两大价值点:美学、影像。
前不久的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强调:" 对这一定位的坚持,成就了一款又一款经典作品。华为 P60 系列在美学、影像、体验层面全面进化,开启移动影像的全新时代。"
科技美学与智慧影像完美融合,一望便知。
细数主流旗舰手机背部颜值的 " 进化 " 历程,相机模组越来越大是最直观的趋势,有些机型甚至直接 " 放飞自我 ",镜头模组占满了机身整个上半部分。这不仅在美学方面很难过关,还会造成手机头重脚轻,降低用户握持舒适性。
相较之下,华为 P60 Pro 镜头模组的精致感凸显。体积更小并采用经典排列布局,镜头模组与机身和谐相融,洛可可白配色版本搭配华为独创的凝光贝母工艺,整体颜值再次提升。
尺寸方面,华为 P60 Pro 的机身厚度也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沟通会现场给出的数据,华为 P60 Pro 整机厚度 8.3mm,与业界其他多款旗舰产品相比更为轻薄。
机身三围与摄像头模组体积挂钩,讨论机身厚度必须建立在影像体验的前提之上,这引出了另外一个关键指标,进光量。实际对比可知,华为 P60 Pro 完成了进光量与轻薄机身的双领先。" 在增加长焦模组进光量的同时,兼顾轻薄的外观和手感 ",李小龙表示,这是产品最初阶段就定下的目标。
他进一步强调,华为 P60 Pro 影像提升最大亮点就在于超聚光技术," 影像关键是想办法、尽可能扩大进光量,只有进光量大了,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才有可能做好不同的影像和色彩风格。如果基础进光量不够,信噪比差时,想做很多东西都做不了。一定要有基础进光量,基础进光量代表基础画质。"
全球领先的影像实力,标志着技术理论成功落地。基于对光学系统的重新设计,华为 P60 Pro 的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统完成了光机电算全链路进光量升级。
超聚光主摄搭配 F1.4-F4.0 十档可变光圈、大光圈高透光镜群和 RYYB 超感光传感器,华为 P60 Pro 的主摄进光量做到了业界最大,聚光能力远超其他采用 1 英寸大底的手机;再看长焦镜头,华为 P60 Pro 搭载 F2.1 业界最大光圈潜望式长焦,新加入的聚光镜群可汇聚更多光线,结合 RYYB 超感光传感器,长焦摄像头的进光量同样领先业界。镜头模组架构创新的同时,华为还为之匹配了全新的防抖方案,业界首款长焦三轴传感器位移防抖,与传统 OIS 防抖相比防抖性能提升 58%。
颜值出众,摄影服众。鉴于此,华为 P60 Pro 再塑移动影像巅峰就成了必然。在专业机构的测评中其夺得 " 最佳拍照智能手机 "、" 手机影像第一名 ",在用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则收获了 " 拍照神器 " 的好评。
打破行业惯性认知
" 我们更多是按照自己的理念一路狂奔,(行业)哪里搞不定的我们自己去搞定。比如这次的模组,其中大部分的技术创新和突破,都是华为的自研团队去完成的。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节奏,华为做一个模组或者技术目标是一个长期规划,不太会受短期行业变化的影响。"
同处移动影像赛道,华为与友商之间的路线之差一目了然。媒体沟通会上,当被问及相关话题时,李小龙说出上面这番话。
技术的领先性以及对技术的信仰,赋予了华为路线自信。然而,从竞争对手的视角望向行业巅峰,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统对进光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厂商的决策。因为,行业存在已久的惯性认知已经被打破。
第一,大底不是提高进光量的唯一解。
华为 P60 Pro 的出现,意味着深受追捧的 " 唯大底论 " 可以休矣。而且,传统镜头模组加大传感器面积还会导致模组变厚、景深变浅,华为超聚光主摄在提高进光量的同时避开了这些 " 副作用 "。
第二,移动影像是全系统、体系化的竞赛。决定手机影像表现的不只有传感器,厂商肯定明白这一道理。过往行业升级长期依赖传感器面积、光圈大小的单点突破,而非整个光学系统的创新,很多时候并不是厂商不想做,而是创新难度过大。
以长焦模组为例,为提升聚光能力,华为 P60 Pro 创造性地在长焦模组中加入聚光镜群,这背后,华为研发团队耗时三年,完成了对前置聚光镜技术方案、全新光路设计方案、聚光胶合方案及一系列检测技术方案的突破。
提高进光量的同时,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统还结合了算法、影像风格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比如借助算法还原物体的真实质感,通过不同影像风格的调教去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喜好。
所以,移动影像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而是综合光学、算法等多个技术领域的全能赛,也只有全系统、体系化的创新和提升,才能实现在移动影像赛道的领先。
第三,旗舰手机的轻薄与影像性能可以共存。
移动影像,首先是移动,然后是影像,影像创新不能以牺牲用户基础体验为代价。所以,厂商要做的是在手机的产品形态里,追求影像性能的极致,而不是无限度地增加摄像头模组的厚度、重量,喧宾夺主。
当主流产品向着 " 傻大黑粗 " 发展,轻薄就成了难得的亮点。
华为 P60 Pro 的轻薄与影像性能兼顾,同样归功于镜头模组结构的创新。在传统潜望式长焦的升级思路里,加大棱镜尺寸、加大传感器尺寸、加大长焦模组的孔径,无论哪一个动作都会导致模组变厚。华为首创的传感器横置双棱镜光学系统结构,在长焦模组末端新增一块后棱镜,让光线二次折返,实现了更轻薄的模组结构,相较于传统单棱镜模组厚度降低 20%。综上所述,跳出大底的内卷,华为 P60 Pro 对影像系统全链路、全系统的技术创新,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像能力进化:长焦进光量大、细节清晰、焦段灵活且防抖出色,主摄进光量超过 1 英寸大底,光圈智能可变,模组体积也更为轻薄。
可以预见的是,华为超聚光技术的创新成果摆在眼前,更为优秀的体验将迫使友商不得不对当前路线进行反思与调整。而行业的跟进,正是范式转移的显著标志。
剑指移动影像下一站
在托马斯 · 库恩关于范式的讨论里,范式的突破会导致科学革命,使科学获得全新面貌。
移动影像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华为超聚光技术的引领之下,行业或将冲破原有的限制与束缚,进而开创新的可能性。
复盘移动影像发展史,近些年行业围绕大底所进行的内卷,最开始时收益值很高,镜头的进光量随着传感器面积扩大而提高,画面的细节表现、色彩还原等都得到优化。但是越到后来,各家影像性能普遍提升、日常场景成像效果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升级大底的收益值就越来越少,边际递减效应愈发明显。同时,采用大底方案的代价也愈加凸显。
如果继续把希望单纯押注在大底之上,无疑就陷入了 " 拿着锤子找钉子 " 的尴尬局面,被手中的锤子所局限。反观华为,持续围绕消费者体验这一中心,以技术创新带来极致体验,这是在 " 瞅准钉子造锤子 "。
李小龙表示," 华为做产品的理念,一定是做一台好用的手机,做一台拍照出色的手机,而不是做一台能打电话的相机。"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诺基亚 Lumia 808 的传感器尺寸就已经卷到了 1/1.2 英寸,放在今天也是第一梯队。但是诺基亚 Lumia 808 机身 13.9 毫米的厚度显然有悖于手机设计的初衷,大家也都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其没能引起其他厂商的跟进。
时至今日,内部空间寸土寸金的手机,传感器面积的天花板依然被限制在 1 英寸,且传统的大底方案也无法达成进光量与轻薄、景深之间的完美平衡。
行业寻求破局之际,华为 P60 Pro 超聚光 XMAGE 影像系统的突破无异于踢出临门一脚。自身技术进化的同时,华为还在依托核心技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进步。例如镜头模组的组装环节,华为首创聚光镜胶合技术、高精度激光立体焊接技术;测试方面,华为开发了高精度镜头分群检测技术、高精度六轴激光位移检测技术。
创新,是消费者选择和信赖的来源,技术革新是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指引移动影像的创新方向,亦是为手机产业创造增长机遇。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市场调研,2022 年全球智能机换机周期是 43 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市场换机周期已延长至 32-36 个月,消费者平均三年半才会换一部新手机。
Canalys 数据显示,2023 年 Q1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延续下行趋势,销量同比下滑 13%。其中,华为出货量逆势增长 41%,市场份额攀升至 9.2%,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唯一获得大幅增长的品牌。
手机品牌之间越来越卷,深层原因在于增长焦虑,而华为畅销密码之一便是消费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认可。
具体到华为 P60 系列及华为 Mate X3 这对 " 旗舰双子星 ",超聚光影像、临境显示、灵犀通信以及双向北斗卫星消息,从影像系统到屏幕显示到通信技术再到方方面面,创新基因无处不在。
影像作为华为 P60 Pro 的核心产品力,集中展现了华为的技术创新优势及价值。正如李小龙所讲,移动影像的竞赛由华为发起,走在最前的同时,华为也非常有信心在这条赛道上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