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 月 27 日,问界 AITO 在重庆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举行下线仪式,庆祝 AITO 第 10 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此时,距离 2022 年 3 月 5 日问界 M5 开启交付过去了仅仅 15 个月。凭借这一成绩,AITO 问界也刷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纪录,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蔚来耗费了 33 个月来达成这一成绩,而理想也使用了 32 个月才完成了 10 万辆下线。
此次下线的第 10 万台车型,是此前不久发布的 AITO 问界 M5 智驾版,首发搭载了 HUAWEI ADS 2.0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以及鸿蒙智能座舱 3.0。两者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智能化的驾乘体验。比如在智能驾驶部分,问界 M5 智驾版采用激光雷达 + 视觉的融合感知技术,通过配备的 1 个顶置激光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实现对外界的感知,并且华为还首创了 GOD 网络,可以智能识别通用障碍物白名单之外的异形物体,进一步确保驾驶安全。并且结合道路拓扑推理网络,可以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实现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带来接近 L3 级别的驾驶体验。
而在智能座舱这部分,得益于鸿蒙 3.0 的强大功能,问界 M5 智驾版表现得也更为智能,像是座椅位置、HUD 高度、后视镜位置等都能实现自动调节,真正实现了车适应人。此外,还提供了像是空间音频技术、后排 HUAWEI MagLink 魔吸车载接口、PC 车机互联等一系列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座舱的智能体验。关于华为到底造不造车这件事情,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在这次下线仪式上,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对此又做了强调,他表示,华为不造车怎么活下去?华为必须造车,但华为不单独造车,而是要和塞力斯这样的车企一起造最好的车。而此次 15 个月实现 10 万辆下线,似乎也是再一次验证了华为智选车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在这个模式下,华为提供相关技术,包括三电系统、智能化零部件、智能座舱等,而赛力斯则发挥其在汽车制造领域所积累的相关技术经验,结合华为严苛的供应链管理,发挥双方优势,这是取得当前的成绩的关键。
10 万台下线,是 AITO 问界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起点;15 个月的时间也并不长,双方的合作对于品牌自身来说,也才算是刚刚开始,从问界 M5、问界 M7,再到问界 M5 智驾版,AITO 问界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迭代产品,这让我们看到华为在技术上的积累,以及从研发到生产的快速转化能力。并且,从此前的消息我们也知道,智选车模式不会仅仅局限在赛力斯,华为也在跟包括江淮、奇瑞、北汽在内的多个汽车品牌进行接触,车型也涵盖了轿车、SUV 等不同车型。试想一下,当华为将这一模式成功复制到多个品牌之后,这种完全不同于当前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关系,会给中国汽车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会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