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年初特斯拉开启了新能源汽车价格战,随后比亚迪又带来了 A 级家轿秦 PLUS DM-i 2023 冠军版,开启了油电同价的新时代,当然,友商们也不甘示弱,零跑发布了 " 增程 + 纯电 " 双战略,长城强势推出枭龙系列,吉利发布银河 L7 ……
但要说哪家车企,既没有新车发布,也没有价格调整,却依然能成为市场中的顶流之一?
(资料图片)
答案非小米汽车莫属。
2023 年 4 月 19 日,小米创始人雷军现身上海车展,参观蔚来、极氪等多个展台,被网友称为 " 小米造车的取经之路 ";5 月 24 日,小米集团发布了 2023 年第一季度财报,总营收 595 亿元,同比去年下降 18.9%,已经是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一时间,小米承压的消息再度引发讨论;
6 月初,小米汽车发布了多项高层管理人员职位调整的消息,再度引发 " 小米造车 " 的广泛关注。
可以看出,几乎每个月都会传出小米造车的相关消息,引发大家的无数猜想,正应了那句 " 哥虽不在江湖,江湖却处处流传着哥的传说 "。但提出担忧的网友也不在少数,当下市场竞争已经如此激烈,计划 2024 年实现首款车下线量产的小米,还能在中国汽车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吗?小米为何却好像完全不慌呢?
关于以上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小米手机的成功经历中找到答案。
小米手机的风口
2022 年,雷军在某社交网站上回应了关于 " 小米错过新能源汽车窗口期 " 的说法,表示 " 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还有很多机会。"
仔细研究小米手机的成功经历,便会发现其中的共通点。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 IBM Simon,它诞生于 1993 年,但智能手机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则是在 2007 年,这一年,初代 ipone 横空出世,直接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知。它就像一把科技感十足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
随后,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海外手机巨头纷纷入局,推出了各家的代表产品。与此同时,本土厂商也不甘示弱,华为、中兴、酷派、魅族各显其能,轮番在智能手机市场发力。而此时的小米公司,还尚未成立。
直到 2010 年 4 月,小米公司才正式成立,并在 2011 年 8 月 16 日发布了第一代小米手机。到了 2014 年,小米手机已经占据了 12.5% 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名,在全球市场中排名第三位,超越了众多海外、本土巨头。我们先忽略产品和技术的差异,只谈小米入局的节点。可以看出,小米并非与众多巨头一样,选择在行业初期就进入手机市场,而是等到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选择进入。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忽略具体的产品差异后,仅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一个行业的发展大多都要经历四个必经之路: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幼稚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企业进入的门槛也最低,但技术的变动也最大,稍有不慎便会压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发展到成长期时,市场将会急速增长,技术也会逐渐定型,行业特点、用户特点逐渐明朗,但企业入局门槛也随之提高。
到了成熟期时,市场增长率渐缓,技术也趋于成熟,行业特点、用户特点非常明朗,行业壁垒也越来越高。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会进入衰退期,市场增长率下降,用户需求下降,新产品和竞争者数目减少。
那么小米入局手机行业的节点是什么?
答案是成长期。
这一时间段,正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时间段,人们对手机认知正在发生改变,保守的手机厂商和押注错误赛道的手机厂商逐渐出局,市场也涌现着巨大的空间。
那么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呢?
2022 年,我国汽车销量达 2686.4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达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3.4%,市场占有率达到 25.6%,高于上年 12.1 个百分点。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获知两个信息:
1.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
2.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仅为 25.6%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成长期。此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同比有望增长 40%,渗透率接近 40%,整体有望达到 1000 万辆的规模。
可见,即使是在今年结束后,到了小米计划实现量产下线的 2024 年,市场也依然无法达到成熟期,依然会保持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而传统巨头与押注错误的企业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巨大的市场空间便会随之涌现,这或许才是雷老板眼中的风口。
小米造车,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看完了小米造车的 " 风口论 " 之后,或许我们便能理解雷军 " 丝毫不慌 " 的原因了。但或许很多人还会有所疑问,即使选对了风口,就一定会成功吗?
曾经,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一句话:"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很多人都曾用这句话来描述过小米集团的崛起。
看起来这句话像是在告诉我们要找对风口,鼓励投机心理。但雷军的本意却并非如此,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表示:" ‘风口上的猪’这句话的主语是猪,本意是说在进入新领域、寻找新机会时,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这个猪,指的是我们自己 ",我都把自己比喻成猪了,姿态低到底了,谁还能击败一个躺在地板上的人呢?况且,即便狂风在前,一头猪也不是能轻易飞上天的。其次,猪在风口上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很快会掉下来。"
看完这句话后,再看十几年前的小米,真是如此轻松就能飞上天吗?
并非如此。小米超越中国手机巨头的故事,已经是商业故事中后来者居上的经典案例,而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如果选对了智能手机的风口就能成功的话,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巨头折戟沉沙了。
操作系统、互联网开发模式、供应链管理、" 软、硬件、互联网 " 一体的团队、小米生态链计划……这绝非是站在风口上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万全的准备。正应了雷军那句 " 猪在风口上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很快会掉下来 "。而小米,显然不缺造车的能力。
首先,汽车市场正呈现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切换的格局。而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传统的三大件技术壁垒已经逐渐弱化,造车的门槛越来越低。
其次,小米入局手机行业初期,曾在软件最好的微软公司、硬件最好的摩托罗拉公司,互联网最好的是谷歌公司高薪聘请精英,才打造出了当时全球极为罕见的软件、硬件、互联网一体化团队。
而在 2022 年第三季度,就有消息称小米造车团队已达 1800 人,而小米的招人、挖人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然后便是产业链方面,在 2021 年 10 月的小米产业投资 Demo Day 上,小米公布了目前的产投情况,在 100 多家企业中有 40 多家与汽车相关,包含动力电池、传感器、芯片、汽车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多个企业,而近年来小米的投资仍在持续加码。
最后便是资本方面,对于小米这样的手机巨头来说,资金显然不是问题。此前,在雷军宣布造车时,便宣称小米集团有 1080 亿的资金储备。而小米近期公布的 2023 年一季度财报中,也显示该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 32.33 亿元,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13.1%。技术壁垒、研发团队、产业链布局、资金投入等等因素,对小米而言均不是问题,这便是小米的优势。
《周易 · 系辞》中有言:"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现如今的小米已经做到了藏器于身,接下来就看其 " 待时而动 " 后,能否再度成为风口上的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