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钱亚光
编辑/ 张 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设计/ 琚 佳
" 智能座舱极致的用户体验或者差异化创新,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可以去做的,我们永远可以在座舱里面花不是那么多的投入,去做高感知度的差异化产品,这个投入产出比是比较高的。" 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兼 CEO 徐俊峰在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这样说。
自 2015 年后,汽车座舱开始加速智能化,车载显示是座舱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是人车交互的入口,大尺寸液晶屏幕替代传统中控;高刷新率液晶仪表、HUD 取代传统指针仪表;流媒体后视镜替代传统后视镜。这些消费者可以直观感知的部件,也成了车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热点。
在自动驾驶普及之前,其实座舱应该以驾驶者为中心,实用好用才是硬道理。触控大屏并不合适驾驶者,而车内其他交互方式,正在成为大屏的替代者或补充者,为智能座舱的发展做着贡献。
比如在逐渐普及的 HUD(抬头显示器)利用投影技术将导航、车辆状况、路况信息等投影到挡风玻璃上,使司机不用低头就能看到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
一直在车载交互领域耕耘,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兼 CEO 徐俊峰以 " 车载 AR+AI 交互撬动智能汽车座舱交互新生态 " 为题,分析了产品和创新的底层逻辑,对未来的智能汽车以及车载交互生态做了憧憬。
他认为,未来对汽车行业影响最大的三家公司是 Tesla、Apple、Microsoft。特斯拉已然能代表现在的新能源车、汽车智能化、智能驾驶。苹果刚刚发布 Vision Pro,是下一代的混合现实,会装在车上。微软出了 GPT4,马上出 GPT5,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代表。
关于产品和创新的底层逻辑,他认为是极致的用户体验,绝对的差异化创新,还要具备可操作性。极致的体验,代表的是能够 Touch 用户潜在的真实需求;差异化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商业价值,不要那么卷;可操作性,可以理解为技术上可实现,成本比较可控,周期和节奏上面也比较合适。
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基于 3D 的矢量化地图、3D 的显示技术和 3D 的实时定位,提供基于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的服务。而人工智能会有三个系统:信息系统做信息的感知和整合;模型系统做思考和决策;执行系统做交互和行动。
他认为 :" 我们正好处于第三代互联网生态的起始线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约在 2026 年或者 2027 年,苹果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态,我们的汽车行业可以跟它共享这个相同的生态。"
对智能座舱的发展判断,他认为:" 智能座舱要从好用变成极致的好用,带来极致的用户体验。而在未来的五年里,OpenAI 会有 GPT4.0、5.0、X.0 这样的增长,苹果还有一个基于 AI 和 XR 的生态。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的汽车融入 AGI 和 XR 的生态。"
以下是徐俊峰的演讲实录。
" 不负 ",刚拿到贾可博士的命题作文的时候,我们同事跟我讲,叫我不负责地讲讲毛利不负的事情。但是我肯定不会这么不负责任,我今天讲讲怎么从未来里面找到这个答案,让我们不但毛利不负,而且可能毛利很富。
首先我想抛给大家一个问题,未来对汽车行业影响最大的三家公司是哪三家?特斯拉肯定是其中一个。我做过一个调研,答案比较一致,分别是特斯拉、高通、英伟达,这是公认的。当然我们国内还有地平线、黑芝麻等公司,比较公认的是这三家公司。
但我的答案是:Tesla、Apple、Microsoft。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苹果跟微软跟我们汽车行业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坐在一起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怎么跟它们有关系了呢?我们不妨看看。
大家原来讲特斯拉、高通、英伟达的原因是电动化、智能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我选择的三个公司,特斯拉已然能代表现在的新能源车、汽车智能化、智能驾驶。苹果刚刚发布 Vision Pro,我认为它是下一代的混合现实,或者 XR 的一个平台,它既可以是一个移动终端,像手机一样是一个计算终端,又可以装在我们的车上。苹果当然也要造车,已经发布了很多的汽车专利,也跟这个东西有点相关。微软出了 GPT4,马上出 GPT5,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代表。
在畅想未来之前,我简单讲几个关于产品和创新的底层逻辑。首先,极致的用户体验。第二,绝对的差异化创新,一定要不一样。第三,要具备可操作性。
极致的体验,代表的是我们能够 Touch 用户潜在的真实需求。
差异化的创新可以帮助我们的企业实现商业价值,不要那么卷。
可操作性,我们可以理解为技术上可实现,成本比较可控,周期和节奏上面也是比较合适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做一个体验很好的产品,比如说一双筷子很好用,中国人都在用,但是它没有差异化,因为所有人都在做,那么它就没有商业价值。
关于 " 不负 " 这个命题作文,我认为只有不负用户,才能够不负客户,不负这个行业。
什么意思呢?传统 To B 业务的价值链,是客户有一个表面的需求,然后我们的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一款产品卖给他。这很简单,非常常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新旧技术交替的窗口,在这个变革期,任何的对标、模仿、抄袭,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取得成功。比方说在 2006 年、2007 年的时候,你去做用户调研,消费者会愿意要一个连拨号键都没有的手机吗?不会。
对我们 Tier 1 来讲,只有超越客户,去关注用户未来的潜在真实需求,才有可能实现差异化的创新,满足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
我们公司有三个研发团队,研发中心做一些技术创新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产品研究中心,跟马钧老师他们做的工作是一样的,负责挖掘未来用户的真实需求;还有一个基础研究中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产品研究团队发现,我们要做的产品,是我们研发中心做不出来的,也是客户暂时不需要的,因此需要我们的科学家们,去成立各种各样的科研攻关小组,解决无数的科研课题。
一般而言,像我们这样的小型科技公司,或者零部件公司,是没有 To C 的产品团队的,这个大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说,在 2023 年,一定要这么干,一定要以 2C 的思维去做 2B 的业务,否则的话,我们虽然可能 100% 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去做了一个产品,可能过几年客户都没了。
底层逻辑的第三部分可操作性,是关于汽车智能化的一些思考: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先声明一下,我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坚定支持者。
关于电动化,我认为它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无论是纯电还是插电。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周期性,电动化都是一个全行业的、很大的事情,很难做到差异化。很小的一家公司,无论是一家车厂或者一家 Tier1,或是任何一家科技创新公司,都很难在短期之内,投入很少的钱,去颠覆整个行业。所以说它是非常难以实现差异化创新的。
智能驾驶也是一样,也是大势所趋。我是一个自动驾驶坚定的支持者,无论是特斯拉,还是我们国内的地平线、黑芝麻,包括所有的主机厂、Tier1,大家都在做,我是非常坚信自动驾驶的。但是同样的问题,它对于资源的消耗,对于开发的周期,都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虽然长期来讲它的价值很大,但是短期来讲,用户的感知是比较低的。如果我们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去重仓智能驾驶,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说要量力而行。
对于智能座舱,我有一点不一样的想法。智能座舱极致的用户体验或者差异化创新,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可以去做的,在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我们永远可以在座舱里面花不是那么多的投入,去做高感知度的差异化产品,这个投入产出比是比较高的。这也决定了我选择的创业方向。
下面我想讲一下趋势。首先是从第二代互联网到第三代互联网。
大家看左边的四象限,横坐标是内部和外部,外部就是环境,内部就是我们用户内在的需求。纵坐标是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你可以认为最上面是 99% 的物理世界,1% 的数字世界。最下面是 100% 的 Simulation 或者 Digital。
这四个象限事实上是对下一代互联网平台的全景扫描。第一象限就是把人生活的世界进行数字化,把一辈子记录下来,叫做 " 生命日记 "。第二象限是对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增强,也叫做 " 增强现实 "。第三象限是对外部客观环境 100% 的数字化,叫做数字孪生。第四现象是虚拟现实。
我们带着这四个象限进行分析,生命日记就是真实世界的记录,很好理解,这里不展开讨论。增强现实是跟我们每一天日常的生活相关的。虚拟现实,因为它是虚拟的,你不能整天带着它跑,它是跟我们的信息、娱乐、办公等等相关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大家都可以理解,苹果这东西是可 AR、可 VR 的。数字孪生就是现实世界 100% 的数字化。
如果我们带着这个四象限去看下一代的互联网技术,数字孪生就是一个 3D 高精度的矢量地图。增强现实可能是一个眼镜或者是一台车,它用感知技术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然后再通过三维增强现实显示器,通过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定位与地图构建)去做扫描、定位,在 3D 的矢量地图上面找到我们所需的服务。虚拟现实就是戴一个头显在家里面,看电视、玩游戏、购物等等,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或者叫第二代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 2D 的矢量地图,也是一个二维的数字孪生。基于这个二维的数字孪生,如果我们的手机再加一个 GPS 定位,就可以在这个地图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相应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不是大家想象的是 5G 网络或者 iOS 操作系统,也不是 iPhone,或者 A16 芯片、高通的基带,这些很重要,但不是最大的差异化核心。因为在 iPhone 之前已经有 3G 网络,已经有高速无线网络,已经有 CPU、GPU,已经有操作系统了,有 Windows Phone 了。
如果你有一个能够接无线网的智能终端,它叫移动的互联网,不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 Located,就是你要有 GPS 的定位,有一个矢量化的地图,以及在矢量化地图上基于位置的服务,就是我们所谓的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生态,大概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下一代互联网也是同样类似的逻辑,我在去年的蓝皮书论坛也讲过,下一代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基于 3D 的矢量化地图、3D 的显示技术和 3D 的实时定位,提供基于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的服务。
关于趋势,我还想讲一下人工智能,左边是数字世界,右边是物理世界。有三个系统:信息系统做信息的感知和整合;模型系统做思考和决策;执行系统做交互和行动。
我们先讲互联网,互联网是用机器整合信息,用人类思考,人类去执行。它的关键词是 Connected。如果再加上一个关键词叫 Located,就是 GPS,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比传统的互联网多了什么呢?就是能动,能够满世界跑。
再讲通用人工智能,这个关键词是 Modeled,机器做信息的整合,机器做思考,人做执行。如果再加一个定位,就是一个整天能跟着我们跑的超级人工智能,它可以是你的助理。
接下来讲一下机器人、自动驾驶和通用人工智能,这个关键词是 Executed,它是用机器感知、机器决策、机器做执行。
还有一个关键词叫 Augmented,就是机器人能做的事情,我们嫁接到人身上去,它就是一个增强现实。机器做感知,机器做一些思考和决策,把它推荐给人,机器跟人一起做交互。
第二个趋势,我想讲一下关于软件定义汽车。其实 " 软件 " 这个词应该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一个商业模式,大概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我们看一下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网络,中间是互联网巨头,左边是供给侧小商家,右边是消费者。通过一个个互联网平台 , 把左边的服务提供给右边的消费者,右边消费者通过中介平台去购买上游的服务,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时候,你会看到我们的终端或者是操作系统,像 iOS,它是一个雷锋的角色,没有它不行,但它好像在里面也没有挣到什么钱。
我们现在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汽车想做基于位置的服务,我们想在互联网巨头和消费者之间做一个媒介,想把我们的价值放在这个地方,其实这个是比较困难的。
我拿手机来类比一下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有一类智能手机用的是 Windows Mobile 的操作系统,最出名的叫多普达,它没有什么用。
第二个阶段是黑莓,黑莓是挺有用的,但是它没有生态,没有那么多的 APP。
第三个阶段是安卓跟 iOS,它们是很有用的,也有生态,但是安卓没有商业模式。什么意思?
当时服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服务,比如美团、淘宝;还有一种就是订阅服务,订阅服务就是一些数字化资产的售卖,比如说音乐、书籍、艺术作品等等。苹果是可以收到一部分订阅的抽成,但安卓是没有的。
所以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网络里面,其实苹果跟安卓这些公司,包括谷歌、小米、华为,它们都无法像微信、淘宝、美团这样的公司一样,去做一些分成。
我问过很多人,大家觉得汽车现在处在什么位置?很多人会说汽车的位置在安卓的位置,因为我们在用高通的芯片、京东方的屏幕,还有安卓的操作系统。但是实际上来讲,我认为考虑一下日活,考虑一下有用没用,我认为目前我们汽车的中控屏幕应该是在 Windows 或 PDA 这个阶段,没有太多的日活。
这个话说得比较伤人,但这就是现状。相当于是我们站在一个最传统的没有什么用的位置,幻想自己是安卓,想赚的钱是连苹果都不敢想的。
苹果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走到这个地方有个充电桩,我给你引导过去了,我就要收你一笔钱。苹果是不敢想这件事情的,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个现实。
如果我们想要干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只有往未来看,看过去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是错的,不要做什么事情,但是不会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
以上就是我看到的未来趋势,是通用人工智能跟增强现实或者混合现实,以及汽车的一个结合。
未来的智能汽车会是什么样?未来的车载交互生态会是什么样?
人工智能对车外近场进行感知、决策、执行,就是自动驾驶。对不可见的更远的远场部分做采集、分析、思考、交互,对用户信息进行采集和思考,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这些一起构成了一个隐性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价值网络,通过增强现实把它显性化出来。
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隐性地建立一个链接,增强现实可以显性化出来。这是何等壮观的场景,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而且苹果在上个礼拜刚刚给我们 DEMO 了一下。
大家肯定会想,你这个特别扯,到底什么时候能来呢,20 年还是 30 年?
我们以 iPhone 为例,2005 年到 2010 年,是 iPhone 开发到 iPhone 四代,2010 年到 2015 年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的 5 年。所以找机会做投资或者创业的话,如果做生态,在 2010 年左右进去是比较好的位置,2015 年以后就不太好了。
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我们正好处于第三代互联网生态的起始线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约在 2026 年或者 2027 年,苹果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态,我们的汽车行业可以跟它共享这个相同的生态。
大家很容易觉得我讲的都是 2050 年、2080 年的事,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是 2025 年和 2028 年的事情,非常非常快。
回归到主题,如何 " 不负 " 时代,聚焦智能座舱的差异化呢?HUD 就是我们做的事情,它对于座舱意味着什么?抬头显示可以让司机的视线保持在路面上,它比仪表和中控屏更加合理和安全,更适合高频交互。以理想 L9 为例,L9 的 HUD 是车主使用时间最长、交互频次最高的一块屏幕,没有之一。它也显性化了我们智能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的用户价值。我们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面花了多少钱,消费者有多少的感知度?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 HUD 的体验做好,把差异化做出来。这包括显性的参数、隐性的参数和极限的参数。怎么理解?
我们目前在国内,如果做出了一个产品参数还 OK 的,就是多大、多远、多亮满足主机厂的 SOR 需求,这个充其量叫进口替代,这个产品的体验是 30 分。
如果我们能把隐性的参数,把画面细腻程度、均匀度、对比度、眩晕的程度等等全部做好,做得跟全世界最好的 HUD 一样好,大概是 60 分。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有很多的场合下不是那么地好用,因为这个产品还是有缺陷的。
如果我们能做到让消费者非常非常满意,有一个完美的体验,它就是 100 分。
我认为我们现在给理想 L9 做的这款产品至少已经达到 60 分了,今年我们会发布一个 100 分的产品,让座舱里面的交互和体验是非常非常完美的。
如何把增强现实的体验做好,做出差异,也是一样的道理。
首先硬件得是增强现实的,软件得有空间计算能力,这跟苹果是一样的,然后有完美的体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目前车载增强现实应该远远低于 30 分,因为我们的硬件、软件体验都是非常糟糕的,硬件根本就不是增强现实,软件也不是。我们公司现在大概其能做到 60 分,在 2025 年左右会量产一个八九十分的试验车,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差异化。
最后,总结分享一下我们对智能座舱的发展判断。首先,是开局,2022 年有一个趋势,就是智能座舱怎么从能用变成好用呢?大家去参考理想 L9。我们接下来想要做的是,如何从好用变成极致的好用,带来极致的用户体验。
其次,先看一下终局,2028 年会是什么样呢?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五年里,OpenAI 会有 GPT 4.0、5.0、X.0 这样的增长,甚至有人评价它跟工业革命一样的重要,苹果还有一个基于 AI 和 XR 的生态。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的汽车融入 AGI 和 XR 的生态。
那当下,我们现在正处于智能座舱的中局发展阶段,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今年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对 2025 年的布局,也就是差异化的竞争,我们希望我们的客户能够去 PK 宝马最贵的车,去 PK 奔驰的迈巴赫。同时我们还要储备技术,储备空间计算能力,储备边缘计算能力,去应对未来和苹果、微软的竞争,这是我们当下的一个任务。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我们今年会做一个融合全息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车载可视、可交互助手,提供最底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很诡异的时代,很辛苦,但是也让人很兴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负自己、不负韶华,不浪费我们自己的时间。同时,我们不辜负用户,才可以不辜负整个行业,不辜负我们的客户,实现从利润不负到利润很富的跨越。
一起共勉。谢谢大家!
加入轩辕之学 成就新汽车人
巨浪班——顶级产业链创新课程
铃轩班——顶级供应链创新课程
金轩班——顶级营销创新课程
轩辕之学与里昂商学院共创课程
张勇:一帮幼儿园小朋友在里头死掐
何小鹏:未来 5 年怎么拿到船票?
" 油电同价 " 时代,合资巨头破局高端化
应宜伦:Vision Pro 注定比 iPhone 更加伟大
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