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调的药大正悄悄地走出一个 IPO 医药天团?

2023 年 6 月 1 日,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 " 药大 ")发来喜报,祝贺 1991 届校友殷岚女士创立的星昊医药正式登陆北交所。但星昊医药与药大的关联还不止于此,在其投资队伍里的威尔曼制药同样出身于药大,其创始人孙明杰是药大 1976 级校友,目前,威尔曼制药正冲击 IPO。


【资料图】

事实上,正在排队上市的药大系医药企业也并非威尔曼一家,据公开数据显示,联亚药业圣和药业百诺医药都在最近半年内提交了上市申请,其中由药大药剂学博士张国华创办的联亚药业最近刚回复了上交所第一轮问询,上市在即。

而除了这些等待上市的,像星昊医药这类已上市的药大系医药企业也非常多。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药大已在生物医药板块收获了 15 家上市企业,这其中就包括 "A 股药王 "、由药大 1978 级校友孙飘扬创立的恒瑞医药,以及其妻子钟慧娟创立的翰森医药。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恒瑞医药和翰森医药都分别位列 A 股和 H 股医药市值榜第一

另外,在已上市和等待上市的后面,还有一批近几年在一级市场快速融资的药大系医药企业,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共有 14 家由药大人直接创立的医药企业完成了融资,其中有半数都走到了 B 轮及以后。

那这是否意味着,一向低调的药大正悄悄地走出一个 IPO 医药天团?而这一切,又要从何说起呢?

" 药界清华 " 的名声从何而来?

在我国医药界,一直都有 " 南北双药 " 之说,这其中的 " 南药 " 指的就是中国药科大学,但这并不是它唯一对外的名号,基于其行业地位,药大也被称为 " 药界清华 "。

当然,和清华一样,中国药科大学也并非是它原本的名字,它的前身是始建于 1936 年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但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该校先后迁往汉口、重庆等地,直到 1946 年才回到了南京。而除了地理位置的迁移,药大也经历了多次改名,1950 年更名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1956 年又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 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正式成立中国药科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将时间快速拨到近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医药产业的全面起势,中国药科大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 2017 年正式迈入 " 双一流 " 行列,成为了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双一流药科大学。

而在这个身份里面,包裹的其实是药大在医药领域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在药大 2022 年年末发布的《药大这十年》系列专题中,药大公布了多项关键数据,动脉网从中筛选了一些,以此来证明 " 药界清华 " 真正的价值和蜕变。

首先是人才。过去十年,药大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 45 人,新增创新团队 11 个;校专任教师由 832 人增长至 1117 人,增幅达 34.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 43.4% 增至 79.1%;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人员比例从 4.8% 增至 39.3%;博士后队伍在站人数增幅为 215.7%。

其次在创新转化方面。过去十年,药大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 11407 篇;累计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982 项;完成 2100 余项新药和新制剂的技术服务;助推 32 个新药品种获得新药证书,54 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实现经济效益超 2000 亿元。

最后在基础建设上。十年来,药大新增联合实验室等各类技术服务平台 110 个;现已建成包含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 5 个公共平台,校级平台 26 个,新增省部级平台 22 个;此外,药大也在积极打造 " 环药大知识经济圈 " 和改造科研大楼,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也在同步推进,目前已在杭州、重庆、深圳、连云港四地建立了地方研究院。

而除了这些,药大还是中国生物医药人才的摇篮,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医药企业高管或者投资机构合伙人,比如新上任的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刘明和倚锋资本合伙人王开峰,都是从药大药学专业毕业,其中倚锋资本还是我国最早一批专注在生物医药的投资机构。当然,以孙飘扬为代表的上市医药公司创始人也有很多。

已收获 15 个医药 IPO,总市值逼近 5 千亿

2000 年,由药大 1978 级校友孙飘扬创立的恒瑞医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这不仅是国内首家以创新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也是药大在创新药板块收获的第一家 IPO。

而从这之后,药大在二级市场就一直没闲着,时不时地就有企业交表或上市。据公开资料整理,仅在 2017 年,药大就在医药板块收获了 4 个 IPO,分别是普利制药、海辰药业、浙江医药新天药业。最近三年,药大上市医药版图又新增 6 家,除了刚上市的星昊医药,还有和铂医药、艾迪药业、前沿生物、国邦医药百奥赛图,其中 2022 年在港股上市的 " 基因编辑第一股 "百奥赛图日前已宣布转战科创板,正计划回 A。

图 1. 已成功上市的 15 家药大系医药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药大已在生物医药板块收获了 15 家上市企业,这是国内高校难以见到的一幕,那在这些上市企业背后,究竟透露了药大怎样的信息呢?

第一个关注到的是领域。与其他国内高校专注在某一细分产业不同,药大虽然垂直在医药领域,但其实并没有在哪一个方向进行重点布局,整体都比较平均。这也很好地反映在了学科建设上,据悉,药大是我国药学学科设置最全的大学,现有 16 个院部,基本围绕药学、中药学、生物学、药剂学展开。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已上市的医药企业之中,大多也是以传统型药物研发和生产为主,很少会覆盖到当前的 " 热点领域 "。迈诺威医药创始人刘飞博士刚好谈到了这一点,并向我们揭示了药大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在药大一直从本科读到了博士,之后就去到先声药业工作,然后再出来创业。在整个过程中,我就发现,药大人在创业这件事上还是很‘稳’的,或者说是比较老实的,并不会刻意地去追逐某个热点,另外在经营上,也是慢慢地去寻找机会,然后再去实现盈利,并没有期待那种爆发式的发展,所以在药大的上市企业中,很多都是盈利多年才选择上市。"

虽然追逐创业的热点不是很强,但药大追逐技术研究的热点却很有建树,基本上近年来的前沿生物领域一个也没落下,目前药大也正在和南京鼓楼医院在临床相关的药物动力学以及现在新兴的再生医学都在做早期临床开发。

此外,药大近几年也先后筹建了工学院、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生物药物学院等,提出了 " 药学 +X" 融合交叉的学科新模式,正在寻找不同领域与药物学的有机结合。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诸多药大系企业身上,你既能看到他们传统医药公司保守的一面,也能找到现代 biotech 创新的影子。

第二个关注到的则是药大 15 家已上市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根据 2022 年财报数据,动脉网提取和整理了一些关键信息:一是仅有四家营收出现下滑,分别是恒瑞医药、海辰药业、浙江医药和翰森制药,降幅比例基本在 10% 左右;二是仅有三家出现了亏损,分别是近年来上市的和铂医药、艾迪药业和前沿生物,但和铂医药和前沿生物在 2022 年都实现了营收大幅增长;三是其亏损大多是因为研发投入增加,或者是正在拓展新的产品和业务线,就以前沿生物为例,其在 2022 年的研发投入达 2.74 亿,占营收比重超 300%。

第三个关注点就是人。在访谈和查询资料的过程之中,动脉网发现,无论是老一辈的孙飘扬,还是刚刚上市的星昊医药创始人殷岚,其在创业前都有在大药企工作的经历,孙飘扬毕业后被分派到连云港制药厂,而殷岚在创业前是丽珠集团事业部经理。也就是说,这些创始人在正式创业前就已经有了很丰富的产业经验,再加上他们在创新和研发端的沉淀,会更容易将企业往前推。

除此之外,药大创业者还有一点是对于做药的执著。以药大知名校友周家礽为例,在自身创立的滇虹药业被拜耳收购之后,2016 年,已经 83 岁高龄的他又创立了群优生物,并且还在一年后获得了上海磐缔资本的 PreA 轮融资。此外还有正等待上市的孙明杰,其创立的威尔曼制药已经是第五次重启 IPO 了。

迈诺威医药创始人刘博在采访中谈到," 药大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更多的还是以专研技术为主,所以,很多药大人会把做药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情,很纯粹也很简单。"

多家企业已在 B 轮,药大未来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药大近几年虽然在二级市场 " 热闹非凡 ",但一级市场也没闲着,就在星昊医药上市当天,FIC/BIC 小分子药物研发商凌科药业就宣布完成 2 亿元 C 轮融资,其联合创始人兼 COO 陈就来自药大。

图 2. 近三年在一级市场完成融资的药大系医药企业

据公开资料整理,近三年,共有 14 家药大系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完成了融资,融资总额超过 20 亿,而在这些初创企业背后,我们又看到了药大另外的一面。

疫情之后,随着国内医药产业不断向纵深迈进,整个行业对于原始创新技术的关注愈发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成果转化,并逐渐向产业界靠拢,药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知情人士介绍,药大近几年不仅是在探索一些新的医药产业领域,还在不断地面向全球引进技术大牛,此外,药大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并且相应的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区、临床学院也在同步搭建。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在医药项目孵化这一块,药大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校友圈的紧密合作,即通过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校友,让科研工作者或项目负责人更早地与真实的市场进行直接接触并促进后续合作。

第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就是校企实验室。据观察,光是在 2023 年 6 月,药大就有 4 家校企实验室相继成立,合作企业分别是谱育科技、从一医药、德源药业和福立仪器。而在往前推,仅在 2022 年,药大就新增了校企实验室 27 个,目前,药大校企实验室已扩增至上百家,且基本都成立于近三年。

据专业人士透露,这些联合实验室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基于某一前沿细分领域进行专项研究,二是培养相应的人才。而将这些功能往下延伸,无论是药大的研究人员还是药大系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比如研究人员,他们可以以此进行产业化研究,而对于企业,他们能不断地获取创新技术,并且形成自身人才库。

但联合实验室只是其中之一,药大校友圈还能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开头提到的星昊医药,其投资队伍里就有药大系企业威尔曼制药,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投资案例在药大还有很多,某药大背景的投资人向动脉网透露,虽然他们机构和药大没什么直接联系,但他们还是很愿意去投药大的项目。

除直接投资外,基于校友圈的研发项目合作、市场业务拓展、上下游的生产联动以及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都在大范围的发生。

事实上,近些年在医疗产业转化上表现好的高校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庞大的校友圈,而在这个圈子里,不仅有技术大牛,还有上市企业,以及相应的投资人等等,他们在这个圈子里基于自身特长都在提供各种各样不同阶段的服务,比如技术大牛就整合研究方向,企业就提供平台和市场运营,投资人当然就负责投资。

而对于药大来说,很显然,他们当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垂直的校友圈,并且这个圈子里的参与者还在不断增多,作用和价值也在不断放大,再加上药大在各个生物医药方向的沉淀以及持续产出的专项研究,未来,药大在医药产业界必然还有更多可能性。

写在最后

坦白来说,要谈到影响力,药大当前还比不上清华北大,也不及上交复旦,而在医药企业数量、投资人储备以及基础建设方面,药大当前可能也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查询资料以及在和药大人交流的过程之中,动脉网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于做药这件事的强烈认同感,有一种 " 闷声做大事 " 的切身体会。

或许,对于生物医药这个特殊的行业,以及当前医药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善于追逐热点但又执著且在不断沉淀的药大人来说,可能会在未来走得更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