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作者丨爱羽

不得不承认,这一届投资人集体押错了一个赛道——联合办公空间。

8 月 8 日,WeWork 发布二季度财报,透露一个关键信号:由于亏损、现金压力、客户流失等因素,公司未来 12 个月内能否持续经营,存在重大疑虑。


(资料图)

据财报信息,WeWork 二季度的业绩为:收入约 8.44 亿美元,同比增 4%,但净亏损约 3.97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60%。

要知道,WeWork 是全球共享办公的 " 老大哥 "。2021 年 WeWork 初登纳斯达克时,市值曾达 470 亿美元(3387 亿 RMB)。

据 Maigoo 数据,WeWork、优客工场、氪空间排名国内前三。

" 老大哥 " 陷入困境,老二、老三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铅笔道 DATA 数据,氪空间多家关联公司已被纳入失信名单,超过 10 家关联公司被限制高消费。

而优客工场也是如此:公司被限制高消费,创始人毛大庆被列为 " 关联限制对象 "。

据 WeWork2022 年财报数据,总收入约 6.6 亿元,净亏损 5.07 亿元。

WeWork 传达的预警信号,背后核心原因有 3 个:亏损、现金、客户流失。

第一个原因是亏损。

从这一点看,其本质原因是:联合办公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很小,背后的逻辑和长租公寓类似——账算不过来。

长租公寓也是这届投资人集体押错的赛道:独角兽全军覆没。

此外,二者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是二房东生意,只是一个面向老百姓,一个面向企业。

就长租公寓而言,SOHO 创始人潘石屹曾说:不建议投资。

他描述道:这个业务一定会有银行贷款,贷款基准利率是 4.9%,实际成本会更高,把款贷过来把房子建好再租出去,回报率只有 1%。

联合办公也存在类似逻辑,不知道利润从何处来。

据 WeWork 最新财报,联合办公的毛利只有约 18%。

2023 年 1-6 月份,租赁费占会员收入的比例约 79%;2022 年,这个数字为 85%。计算下来,两年平均毛利 18%。

这意味着:假设 WeWork 收到 100 元租金,其中的 82 元要上缴给房东。

在这个商业模型下,WeWork 实际是在帮房东打工。尤其是当空置率高于 18%,不论 WeWork 怎么努力,公司都无法赚钱。

从财报信息可见,WeWork 的空置率达 25%-28%。

2022 年 12 月 31 日,WeWork 空置率为 25%。2023 年 6 月 30 日,其空置率为 28%。

这 2 个客观条件下已经注定一个事实:WeWork 无法盈利。

更重要的是,这个空置水平(>18%)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常态——就连写字楼也是逼近这个数字。据高力国际数据显示,2022 年末北京甲级写字楼空置率约 16%。

从账面看,也能大概反映这个事实:在租金成本 + 费用等支出下,WeWork 入不敷出。

以今年二季度为例,WeWork 收入为 8.44 亿美元,仅地点运营费(含租金)一项便花去 7.25 亿美元,销售及行政费用为 1.5 亿美元,两大项已经造成亏损。

结合开店选址费、减值、折旧摊销等支出,合计约 11.95 亿美元。

这种成本费用结构,盈利的可能性很小。

WeWork 危机的第二个原因与现金有关。

这个压力背后的事实是,WeWork 已经持续亏损多年:2022 年净亏损 22.5 亿美元,2021 年净亏损 46.32 亿美元,2020 年亏损 32 亿美元,2019 年亏损 35 亿美元 ...

2019 年 6 月 30 日,WeWork 现金及等价物约 24.7 亿美元,而 2023 年 6 月 30 日变成了 2.05 亿美元——枯竭速度可想而知。

WeWork 危机第三个原因与客户流失有关。

从商业模式看,WeWork 主要依赖 KA 客户(大客户),即员工人数大于 500 的企业。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客户正在流失。

截至 2023 年 6 月,KA 客户占总客户数比例约 41%,同比下滑 4%,而其总客户数仅仅增长了 1%。

总而言之,在 " 科技创新 " 为主旋律的今天,WeWork 属于旧时代的产物。

在那个 " 模式创新 " 为主的昨天,在资本强推的背景下,一些未充分验证的公司被强行抬上资本市场,但由于不是客户的选择,最后伤痕累累。

当然,这并不是说 "WeWork 们 " 未来没有机会,只要愿意改变(转型 / 升级)就有机会。

目前只能说,以共享模式 + 二房东的模式,对企业办公赛道而言,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

行业不希望看到 "WeWork 们 " 的悲凉结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