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跃慕,作者 | 庞宏波
观众的 " 越位 " 越来越失控。
(资料图片)
今年,整个电影市场观众的 " 越位 " 是很明显的趋势。春节档吵的不是番位大小不是票房高低而是偷票房。暑期档聊的不是逆跌不是爆款还是偷票房,《孤注一掷》上映彻底达到了一个高潮。
如今的观众不再愿意只是等待产业 " 投喂 ",对于喜爱的影片观众甘当 " 自来水 ",但这种水不仅仅是流向 " 票房池 ",教电影营销、监督电影票房甚至 " 实时 " 应对竞品。电影的确迎来了 " 流量 ",但如果大档期长期在一个不健康的生态里畸形生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否对整个产业是一个隐患呢?
当《孤注一掷》点映都可以被说成 " 不讲片德 "、当豆瓣看过人数都可以拿来对比是否偷票房、当电影评价里大量存在 " 看电影不如看抖音 "、当观众开始二元对立将部分高票房电影对应低层次观众,这种风向就有了非常危险的趋势。
尊重观众,是因为在任何时候观众都值得看到更高质量的电影。但是当尊重观众变成了 " 溺爱 " 观众,任由观众撕排片、撕偷票房,那么可能出现的后果实际上还是整个产业买单。
01 " 不讲片德 "
" 偷票房 " 不应该被部分观众工具化。
实际上,关于观众充当 " 票房警察 " 角色并不是今年暑期档才大面积上演。在今年的春节档,关于所谓 " 偷票房 " 的纷争就达到了一个高潮。观众监督偷票房本应该是一件好事,但这种舆论舌战在演化过程中却逐渐失控。春节档《满江红》" 偷 "《流浪地球 2》票房,观众认为一部 3 个月的电影成为档期冠军是 " 耻辱 ",承载国产科幻崛起的《流浪地球 2》不能输;到了暑期档,《孤注一掷》力压《封神第一部》,观众仅凭豆瓣想看人数来 " 分析 "《封神第一部》被严重偷票房,观众认为一部 " 反诈宣传片 " 靠点映挤压其他影片空间是 " 不讲片德 ",而《封神》作为十年磨一剑的魔幻大片也不能输。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 偷票房 ",现如今关于 " 偷票房 " 的舆论纷争含杂了太多因素。观众一方面喜爱重工业大片,认为大片大投资所以应该有大票房高回报。但另一方面,因为对于大片 " 喜爱 " 从而诋毁小成本影片,上升到了 " 审美能力 " 甚至 " 观影档次 "。
在焦虑自身喜爱影片票房难涨的同时开始进行所谓 " 票房监督 ",认为中小成本影片存在 " 偷票房 " 的嫌疑,让来之不易的电影市场强行陷入到了 " 舆论舌战 " 当中,而偷票房这样敏感的词汇却成为了一种攻击的工具。从春节档到暑期档,关于 " 偷票房 " 出现了明显的降智趋势。就是在观众没有搞清楚基本产业常识的情况下,通过一些片面数据的主观臆断来对影片发起舆论攻击。
例如不公开出售但是正常放映的 " 包场 "、例如调整排片以及设备故障以免出票的锁场,还有所谓的 " 幽灵场 " 也有产业的合理解释。但是反应在购票界面上可能就是 " 满场 ",但这些常识实际上有产业的合理化解释,并非传统意义的‘偷票房 "。
今年暑期档愈演愈烈,例如根据豆瓣看过人数推断,根据身边好友 N 刷进行概率分析以及资本操控下影片被 " 打压 "。这些 " 故事化 " 的方式对于不明所以的增量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情绪上的升温。
今年暑期档毫无疑问是史上质量最好的一届。但是 19 亿的《封神第一部》被舆论定性为 " 受难者 ",《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等现实题材爆款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攻击为 " 票房耻辱 "。那么," 畸形 " 甚至两极化的口碑,对于这个暑期档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不必要的损耗。
绝大多数情况下,产业都是 " 沉默应对 ",在殃及自己的时候通过一纸 " 严厉抵制偷票房 " 声明为自己发声。但明显的 " 常识性错误 " 造成的舆论误解," 沉默 " 可能不会平息反而是一种助推。
02 " 看电影不如看抖音?"
从 " 现实共鸣 " 到 " 看电影不如看抖音 ",部分观众 " 翻脸 " 了。
在 2020 年之前,电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 现实共鸣 "。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情片恰逢风口逆袭成为黑马。而到了今年前有《消失的她》后有《孤注一掷》,两部电影的评价都非常两极。《消失的她》炸开暑期档,但在后续的风评里电影被贴上了 " 算计 " 的标签,而《孤注一掷》被嘲 " 不讲片德 " 之后,观众认为看 " 反诈宣传片 " 不如看抖音。可是电影是一个 120 分钟左右的 " 长视频 ",相比几分钟的 " 短视频 ",自然在内容创作层面有极大的不同,这是常识。即便《孤注一掷》根据很多真实案例,但整体上电影有远比短视频多得多的 " 虚构 "。另外,不少观众认为电影将最 " 精华 " 的部分放在了短视频平台从而吸引观众入场,但是完整的电影观感一般,这本身也是一种 " 诈骗 "。
电影的确将更能引起大众反响的精华片段放在了短视频平台,可是电影本身是 " 长视频 ",仅仅通过片段化的内容去推测电影,而失去了欣赏 " 长视频 " 的耐心,这种碎片化的娱乐习惯本身不能将过错方完全甩锅给电影。
除此之外,现实题材的创作如果强行将 " 尺度 " 和短视频进行类比,那么就大大制约了这类影片。对于既定事实已经上映的影片,无非是风评上的改变。但对于一些非头部的中小影片是否反而打开思路进行 " 投机 ",创作层面的 " 腰部投机 " 才是未来值得担忧的问题。
今年,关于缅北诈骗成为了一个社会焦点,就在《孤注一掷》上映前不久,因为有逃离缅北的受害者讲述亲身经历在短视频平台走红,随后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涉及缅北诈骗内幕的内容。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孤注一掷》抖音话题映前累计播放量 96 亿次,比第二和第三名加起来总和还多。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电影的映前热度,《孤注一掷》在票务平台想看数据直线上升;但另一方面必然因为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将更多社会性的海量短视频内容关联性的推送给了观众。今年抖音平台联合出品的院线电影达到了 14 部,除了《孤注一掷》、《消失的她》还有《流浪地球 2》、《满江红》、《我爱你!》等影片。这让部分影片的确享受到了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红利,但另一方面当 " 现实共鸣 " 变得过剩,又因为短视频平台关联性内容的大量出现,未来现实题材影片是否在宣发上又面临新的困难呢?
03 《孤注一掷》的 " 遗憾 "
主旋律的 " 新玩法 ",是优点也有缺点。
《孤注一掷》绝对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这部聚焦缅北诈骗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在很多层面还是有非常令人欣喜的进步,但这部电影在创作上必然有许多不应该被忽视的缺点。被观众戏称为 " 反诈宣传片 " 得瑟《孤注一掷》,在尺度上有了非常罕见的突破。摔猫、短腿、扎指甲、关狗笼等等在缅北诈骗真实存在的 " 酷刑 " 都在电影里得到了呈现,这种暴力场景在过去同类国产电影里比较少见。此外,关于电信诈骗的完整链条基本上详细地进行了 " 科普 "。
这是作为一部国产电影,《孤注一掷》体现出非常积极的信号。但与此同时,作为一部 " 反诈宣传片 ",电影必然涉及到主旋律比例以及 " 时机 " 的问题。
以咏梅为视角的警察线在电影前半段中的参与感并没有很强,对于整体的叙事没有因为警察的存在而受到很大的干预最终将电影强行变成一部传统意义上的 " 主旋律电影 "。《孤注一掷》原本名为《捕鱼行动》,咏梅这条警察线比重可能在这两年进行了比例上的调整。而且从题材到尺度,电影在审查上必然会经历不小的波折。
这部电影在创作层面最大的问题在于电影在最后半小时 " 反转 " 过于迅速,单拉出来合理的细节因为过分压缩到了半个小时就略有 " 失真 "。
阿才放掉安娜并非不合理,但是阿才为什么放掉安娜因为缺乏铺垫就显得不合理;陆秉坤自然因为潘生的不屈服对他产生一些信任感,但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将自己的女儿交给潘生同样缺乏足够的铺垫显得不合理;咏梅饰演的警察在破案过程中真正有突破的是堵车过程中地推发的安娜 " 小卡片 ",但侦破小卡片到安娜被放回国以及后续快速破案同样缺乏铺垫。
所以,主旋律没有过分干预电影前半段,但在后半段过分压缩导致了情节和情绪上的 " 脱节 ",这种 " 仓促 " 造成了逻辑上的问题。
2016 年,同样是发生在东南亚,《湄公河行动》一举改变了主旋律影片的大众接受度。但这 7 年的时间,观众在主旋律影片扎堆出现后又出现了明显的抵触情绪。《孤注一掷》作为一部明显会受到 " 干预 " 的影片尺度上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最后半小时的 " 极限大营救 " 还是显得有些仓促,成为了电影的一些遗憾。
电影市场无论是爆款频出的内容还是票房高涨的市场,这种积极信号来之不易。但如果观众长期将 " 常识 " 工具化,两极舆论长期占据中心,电影产业的集体被 " 污名 " 掩盖,那无疑消耗了产业的集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