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动巴士和卡车制造商 Proterra 表示,正在向美国特拉华州一家联邦法院寻求破产保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短期内又一家电动车厂商申请破产,前阵子铅笔道刚写过电动卡车厂商洛兹敦申请破产。
(点击蓝字可阅读:扛不住了:300 亿明星公司破产)
申请破产消息传出后,Proterra 的股票收盘下跌超过 88%,报 17 美分。Proterra 表示,它仍将在破产过程中继续运营,而一些订购了公交车的运输机构则表示,他们已经得到保证,将会收到这些公交车。
本次申请破产,距离上市仅过去 25 个月,而 Proterra 最高市值一度达到 40 亿美元。
Proterra 成立于 2004 年,跟特斯拉一样,是第一批试图商业化的电动车公司,它也被称作 " 大巴界特斯拉 "。
Proterra 有不少来自特斯拉的高层。2014 年,前特斯拉高级财务官瑞恩 · 波普(Ryan Popple)加入 Proterra 担任 CEO。前特斯拉生产部门副总裁约什 · 恩赛因(Josh Ensign)也过担任 Proterra 的 COO。2016 年中,Proterra 跟随特斯拉的脚步,公开了其快速充电技术的专利,希望把行业做大。
与此同时,Proterra 获得了多轮融资,通过融资加债券获得了 10 亿美元,其投资方堪称全明星阵容:G2VP、凯鹏华盈、Constellation Ventures、三井物产、宝马风投、Edison Energy、美国联邦交通运输局、通用风投以及 Tao Capital Partners 等。
Proterra 是全美公交系统的大巴供应商之一。它赶上了削减碳排放的政策:美国要把传统的柴油公交车换成新能源公交车。
根据计划,联邦政府拿出 55 亿美元基础资金,再加上数十亿美元后续拨款,将全国的柴油公交车换成零排放的新能源公交车(主要是电动,极少量氢能),为每辆车准备的预算大概 100 万美元。预计到 2025 年,新订购的公交车中将有一半是零排放的。
被众多一流投资基金押注的明星公司、赶上柴油车换电车的历史级风口,Proterra 也能黄?今天就聊聊这个,很有启发。
首先,Proterra 的大巴车,产量太低了。公司成立五年后,生产了第一辆车,号称这是世界上第一辆重型、快速充电的电池电动公交车。到今年 8 月,总共交付了 1000 辆公交车——其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回收之后翻新的二手车,新车据说是 550 辆左右。
产量低,一方面是 Proterra 自身技术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客户的特殊需求。每家公交公司对大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制造过程需要大量定制,这使得业务扩展困难重重,并需要大量营运资金。
其次,卖大巴和卖轿车不同,卖大巴是 to B 的生意,卖轿车是 to C 的生意。卖轿车,客户一手交钱、一手提车,公司很快可以回款。而各地公交公司买你一批车,需要经过冗长的采购流程,经常要申请联邦拨款。从签订合同到 Proterra 收到付款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正是这一年多的账期,要了 Proterra 的命。大家知道,美国通货膨胀很厉害,2021 年签合同单车价格 100 万美元,等到 2022 年钱到账,这 100 万美元连成本都不够了。
因为是 to B 生意,采购方又是公共机构,使用的是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对接受方是有要求的:一辆大巴上必须有 70% 的零件是美国制造的。Proterra 没法采购国外产的零件来降低成本,而美国零件供应商交货的时间又很长,导致 Proterra 延误交车,不得不向客户赔款。前前后后算下来,一辆 Proterra 的大巴成本极高。
第三,Proterra 虽然融了钱,但这点钱用来造车其实很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它还搞业务多元化。2015 年,Proterra 决定开发自己的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它最终成为一家拥有三条业务线的公司:电池系统、造车部门和充电基础设施业务。Proterra 在试图同时扩大三项业务规模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金。
或许看到了电动公交车这碗饭不好吃,Proterra 破产之前,沃尔沃公司于 6 月宣布,其巴士业务 Nova Bus 将退出美国市场
Proterra 申请破产,还敲响了另一座警钟:就是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方式上市的美国电动车初创公司正迎来破产潮:要么破产或者濒临破产。也就说,美国还有一大批 Proterra 的难兄难弟随时准备咽气。这个行业最夸张的要数 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 ,2020 年创办,2021 年上市, 2022 年 6 月宣布破产。
有机构统计,通过 SPAC 上市的公司市值往往会在上市后的几个月后暴跌,如今股价大多距高点跌去了 97% 以上。
由于供应链压力、原材料大涨、人工大涨,今年全球电动车行业日子不会好过。马斯克也说今年会倒一批同行。
Proterra 的倒掉,最关键的一点启示:要有自我造血能力。如今这种大环境下,每个创业者想的不再是融资,而是造血。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封面图来自微信图库。本文写作中参考了 SPAC 投资圈、超电实验室、36 氪、CarTek 等报道,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