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奔重汽把新能源重卡视作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聚合科研资源,成立创新研究院,主攻电动和氢能源重卡技术难关,今年计划研发超十款新车,在新能源版图上落下重重的一笔。落笔之处,新能源重卡的创新路径清晰可见。


(资料图)

创新路径之联合攻关

北奔重汽创新研究院会议室里,副院长王瑞鑫正在主持召开重卡冷却系统技术分析会,十几名同事围桌而坐,时而倾听,时而记录,时而探讨,科研气氛浓厚。

北奔重汽新能源重卡整装待发。

近期,他们都在为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氢燃料重卡示范与应用”奔波忙碌,有时还会有外单位的研发人员参与其中。“不夸张地说,这个项目的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瑞鑫笑着说。

去年,自治区科技厅发布揭榜挂帅榜单,北奔重汽牵头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氢晨科技等五家合作单位,组建氢燃料重卡示范创新联合体,成功揭榜该项目。历经一年联合攻关,现在到了首阶段出成果的时间节点。

氢燃料重卡具有动力强劲、安全可靠、经济节能等优势,相比以中短途运输为主的电动重卡,其更擅长长途运输,可望成为我国重型汽车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氢燃料重卡的产业化之路尚存在许多卡脖子问题,如电池功率在满足重卡使用方面还有欠缺。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成功拿下300千瓦级氢燃料电堆总成核心技术。”项目团队时刻牢记着工作方向,满怀信心。

目前,该团队已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以及120千瓦氢能源牵引车的开发,正在进行产品试制。今年,200千瓦级氢燃料电堆总成攻关工作已经展开,预计二季度完成在重卡整车上的装配以及公告申报,明年将全力攻关300千瓦级氢燃料电堆总成核心技术,至“十四五”末完成整个氢燃料重卡核心技术的攻关工作。

王瑞鑫说:“我们在提升电池功率的同时,还将缩小电池体积、降低电池成本,让动辄170~180万元的氢能源车的价格更亲民。”

联合攻关让项目组的梦想快速、高效地变成现实。

北奔重汽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攻克整车底盘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开发高功率电堆的核心技术,其他单位分别在各自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开发。大家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工作,责任明确、利益明确,不仅提升了开发效率,而且强化了彼此的创新能力。

“以前,公司在研发方面没有走大协作、大开发之路,产品开发周期长、制约因素多。借助揭榜挂帅项目,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和机构、零部件供应单位共同开发,与优秀者为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公司的整体科研能力明显提升了一大截。”北奔重汽副总经理庞建中说。

创新路径之市场导向

在北奔重汽的科研领域,与“氢燃料重卡示范与应用”项目同时进行的还有其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采取项目组、弱矩阵的工作方式,每个科研人员被像魔方零件一样任意拼搭。这段时间,创新研究院新能源开发所测电室主任卜军军就游走在四个项目组之间。

卜军军所在的电器组需要统筹兼顾在研项目的每一处电路系统,以保证整车正常运转。从事项目工作,他除了埋头伏案,做各项验证和测试,还要与总体组、动传组等同事沟通,甚至拜访供应商,了解对方的工作状态和市场前沿信息。“经常性的沟通工作必不可少,这样才不至于使科研工作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卜军军说。

2018年前后,北奔重汽提前预判,果断进军新能源研发领域。卜军军清楚地记得,那时他所在的项目组只有3人,而现在每个项目组都有10多人,大家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每个项目短则2~3个月完成,长则一年半载,经过多次锤炼,卜军军已经成长为一名重卡电路技术能手。

随着企业发展、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北奔重汽的科研项目一年比一年多,新能源重卡研发从单一部门扩充到研发中心,再到如今成立创新研究院。成立伊始,研究院就布局超十款车的研发工作,包括6×4牵引车、大容量自卸车、油田专用车等。

“每款新车的研发,都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是我们的研发追求目标。”北奔重汽创新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张晓东说。

在北奔重汽,和张晓东、卜军军一样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已达300多人,在他们身上生动映射着企业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对科研成果给予重奖的创新路径。

■记者手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关键,他们对创新发展和科技的需求也最迫切。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让他们尽情展示科研实力,创造更多科研成果,是“创新包头”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北奔重汽这里,借力最强团队、最新成果、最优技术的创新联合体被证明切实管用。联合体中,企业最熟悉市场,高校院所理论知识和技术把握程度非常扎实,合作中多方各取所长,同频共振,不仅保证了快速、高质量完成攻关任务,也为高起点全方位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为自治区重卡产业链的链长单位,当科技创新这一变量在北奔重汽无限放大时,它终将为整条产业链发展带来最大增量。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