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后,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景气度高企,市场的井喷催生了产业链下游需求量的旺盛。“沉寂”多年的硅基材料市场也随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工业硅、有机硅“双龙头”合盛硅业(603260)深受其益。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合盛硅业2021年上半年实现扣非净利润23.66亿元,同比增长466.57%。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不断创出新高,2021年以来涨幅超过6倍,市值已突破2500亿元。

“沉寂”多年的行业巨头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5年的合盛硅业此前一直专注于工业硅及有机硅等硅基新材料的生产应用和研发,工业硅和有机硅两大产品的营收合计占比已经超过98%。尤其在2017年登陆上交所后,合盛硅业逐步发展成全球工业硅和有机硅龙头企业之一。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底,合盛硅业的工业硅、有机硅单体产能分别达到73万吨/年、93万吨/年,均居国内首位。

但主营过于集中也带来了“弊端”——营收数据受行业景气度影响波动较大。在这一轮业绩爆发前,合盛硅业已经经历了近两年的“沉寂”。

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合盛硅业实现扣非净利润9.77亿元,同比下滑63.70%。虽然2020年该数据达到13.47亿元,增长37.80%,但仍远低于2018年的26.92亿元。从数据来看,2019年与2020年的净利润之和都不敌2018年一年的净利润。

不过,即使在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合盛硅业仍然坚持扩增产能。2018年至2020年,公司工业硅和有机硅产品的设计产能分别从65.41万吨、33万吨增长至73万吨、53万吨。这些举措都为此后的业绩大幅增长奠定了基础。

“双碳”目标助业绩爆发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硅基材料市场迎来了一轮爆发。

9月11日,云南发改委发布《云南省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工业硅企业9-12月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即削减90%产量)。

百川盈孚数据显示,云南工业硅8月产量为6.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26%。若按减产90%算,9月产量将低于6500吨,9-12月减产将超过22万吨,约占2020年全国产量的10%。

供给端产量不足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截至2021年9月8日,我国工业硅市场参考价已涨至27405元/吨,同比涨幅达145.9%。

东吴证券研究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一方面将促进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快速增长,进而拉动上游硅料需求;另一方面,高耗能的工业硅产业落后产能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

在这样的局面下,此前坚持扩产的合盛硅业凭借较高的产能占有率或成为最大受益者,且受益程度在毛利率数据上的体现最为直观。截至2021年6月底,合盛硅业的工业硅、有机硅毛利率分别为36.34%、50.40%;而在6个月前,该数据分别为25.86%、30.15%,短短半年增幅巨大。值得一提的是,两大产品的毛利率甚至超过了此前业绩最好的2018年。

扩产“副作用”能否缓解?

执着于扩产的合盛硅业显然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

9月9日,合盛硅业连发两份对外投资公告称,公司拟分别扩增40万吨工业硅、20万吨有机硅产能,两个项目的预估总投资金额将超过76亿元,建设期两年。

而早在今年4月,合盛硅业就曾公告过拟推进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一期),涉及38万吨工业硅的生产,建设期同样为两年。这意味着,两年之后合盛硅业的工业硅产能将实现翻番,龙头优势届时将更加稳固。

就合盛硅业加速扩产的必要性,以及扩产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意义?记者此前向合盛硅业发去新闻采访函。公司回函表示,合盛硅业的产能建设与规划都是基于对行业下游未来有效需求增长研判并结合公司战略规划作出的科学判断。随着公司产能项目的逐渐投产,成本优势将使得公司的规模优势进一步体现,同时也将使公司在未来行业周期下行期间拥有较高的安全垫屏障。

不过,合盛硅业的接连扩产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从财务风险指标看,合盛硅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此前呈现双降态势。截至2020年年底,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从2018年的0.81、0.39降至0.54、0.23,短期偿债压力不断增加。

从应付账款类别上看,工程设备款金额从2018年的21.1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8.35亿元。

为了缓解压力,合盛硅业推出定增方案,拟募资25亿元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流动性。根据定增方案所述,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将分别提升至0.87和0.58,整体偿债能力显著增强。

对于债务压力问题,公司向记者表示,考虑到长期的营运资金需求和融资成本,公司减少了短期借款,增加了长期借款,进一步缓解还款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和资产负债率。未来,公司也将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工具,适时通过再融资手段使公司整体债务压力处于较为稳定状态。(徐海峰 陈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