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均胜电子(600699)凭借收购高田资产的举动,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站至浪尖。自此,均胜电子旗下的均胜安全(全称“均胜汽车安全系统”)取代了高田和KSS,成为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的汽车安全供应商。但这笔收购也给均胜电子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整合梳理、消化吸收收购资产,使之发挥最大效能。
2022年1月28日,随着一则业绩预报发布,均胜电子再次被推向行业浪尖。不过,这次却是因为公司最大预亏近40亿元。借壳十年后迎来首亏,这样的成绩单不仅令此前种种豪言壮语黯然失色,也引来上交所、投资者对公司涉嫌进行“财务洗澡”的质疑。
人常言“七年之痒”,可均胜电子用一起收购成功除痒,并立于行业潮头。但如今,却因何遭遇“十年之殇”?
收问询函,被疑“财务洗澡”
在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中,所涉问题直指均胜电子是否存在“财务洗澡”。其中,重点提问了均胜电子是否存在利用不当利润调节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形,以及前期各期商誉减值计提是否具有充分性和准确性。根据均胜电子的业绩预告,本次一次性计提长期资产(含商誉)减值金额占净资产比重竟高达13.6%。
对于上交所的质疑,均胜电子于2月11日收盘后发布公告称,2021年全年的大额亏损符合公司所处行业特征与实际情况,不存在利用不当利润调节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形。
实际上,这并非均胜电子第一次因为商誉问题而收到问询函。早在2019年,上交所曾就均胜电子2018年年报中“商誉减值计提是否具有充分性和准确性,是否符合谨慎性要求”提出过质疑。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商誉本身难言好坏。作为企业并购中的溢价部分,商誉体现的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标的业绩的预期,如果业绩不达预期,那么及时对商誉计提减值也并非坏事。但是,均胜电子此前居然从未对高额的商誉计提过减值,这自然引来了上交所的连续关注。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均胜电子高企的商誉的关注也从未停歇。有多位投资者曾于2021年5月在上证e互动平台询问均胜电子:“公司的商誉会不会对以后的业绩带来压力?”。
均胜电子方面给出的回复是:“根据公司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核查意见,以及已披露的历年审计报告结果显示,公司不存在商誉减值的情况!”
然而时隔9个月后,商誉减值还是“不期而至”。尽管市场对此多少已有心理准备,但均胜电子股价在虎年首个交易日依然被牢牢钉死在跌停板上。截至2月11日收盘,均胜电子2022年股价累计跌幅已达24.53%。
同样可能受到商誉减值影响的,还有均胜电子发行的债券“20均胜电子(疫情防控债)MTN001”。该债券的受托评级机构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2月10日发布公告表示,已与均胜电子取得联系,并将进一步保持沟通,以便全面分析并及时反映业绩预亏对公司主体及上述债券信用水平可能带来的影响。
“暴雷”之前或有预兆
面对这场商誉减值风波,投资者难以淡定,并开始质疑此时计提大额商誉是为了方便员工持股计划的行权。
投资者口中所指的员工持股计划即均胜电子于2021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根据计划内容看,业绩考核期为2022年至2024年,其中,2022年的业绩考核目标为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或2022年公司净利润率为2.5%。从2021年三季报数据看,这两项指标分别仅为0.12%、-0.86%。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想要达成哪项业绩考核目标,都与当期净利润数据息息相关。
回到计提商誉事件本身,这自然是与相关业务的业绩不及预期有关。而在均胜电子提到有关商誉减值的原因时,缺芯被列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然,这轮席卷全球的车企缺芯潮汹涌已久,但从大致时间上来看,汽车行业受芯片所困的开始时间约在2020年11月以后。可在此之前,均胜电子的盈利数据早已拐头向下。
2020年,均胜电子实现营收478.9亿元,同比下滑22.38%,当年实现净利2.04亿元,下滑幅度更是高达85.96%。不过,分季度来看,在历经2020年前三个季度“差强人意”的业绩表现后,四季度净利润数据却逆势迎来183.63%的同比上涨。然而,细究下来,这次“逆袭”却与业绩无关。2020年四季度,均胜电子出售控股子公司均胜群英51%股份,交易总金额达到20.4亿元,其中第一期股份转让款为12亿元。
均胜电子对此的解释是:使业务更加聚焦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新能源控制系统等成长性领域。不过,从已公布的数据看,除了此次计提商誉减值的均胜汽车安全事业部相关资产组外,均胜电子智能车连业务的业绩也呈现下降态势,其营收已从2018年的30.54亿元降至2020年的26.51亿元。
实际上,即便没有疫情和缺芯两大因素,均胜电子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早在2019年就已经出现。当年,均胜电子的营收增长至616.99亿元,净利润却从2018年的21.27亿元降至14.52亿元。与净利润一同下滑的还有毛利率指标,其下滑情况出现得更早,在2015年达到21.65%的高位后,便震荡下行,2020年的数据仅为13.31%。
“均胜模式”留下哪些隐患?
尽管盈利能力早早出现了下滑,但均胜电子的营收在疫情发生之前,还是随着疯狂的对外并购一路走高,这即是被汽车零部件行业津津乐道的“均胜模式”。
“均胜模式”打响的第一枪,即对德国普瑞的收购。彼时,均胜电子利用集团公司的资金优势或资抵押优势以现金的方式收购部分海外资产。其后,资金较少的上市公司再向集团增发股票来取得这一部分海外资产。截至2011年年底,均胜电子的货币资金仅有1.57亿元,拿下普瑞,无异于“蛇吞象”。
此后,均胜电子于2016年斥巨资,分别拿下KSS项目、TS项目的100%股权,2018年、2019年,又先后购买高田资产、延锋百利得部分资产。疯狂的“均胜模式”背后,是商誉持续走高。2016年,均胜电子的商誉由3.04亿元陡增至74.68亿元,2018年最高曾至81.82亿元,截至2021年9月底,仍余71.69亿元,占净资产比重高达39%。
“均胜模式”的另一副作用是令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高位。近年来,均胜电子该指标长期超过60%,2018年至2019年,更是接近70%。高负债下,公司的利息费用持续高企,2018年至2020年均超过10亿元。截至2021年9月底,均胜电子的利息费用支出为7.3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均胜电子控股股东股份质押比例也较高。截至记者发稿,均胜集团累计质押公司股份约3.29亿股,占其持股比例为69.12%,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24.09%。
高商誉、高负债下,均胜电子频频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再融资等方式缓解资金面压力。对于多次引入外部投资后,是否会增大后期再图资产重组的难度,记者致电均胜电子,工作人员表示:“短期内并无相关打算。”
而此前种种并购后,被寄予厚望的均胜安全整合之路完成情况如何,亦是悬而未决。从均胜电子此前透露的信息看,公司汽车安全业务板块在2020年期间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整合工作,公司计划在2021年完成剩余的整合工作。对此,记者向工作人员求证整合工作目前是否完成,对方回复称:“已经基本完成。”(徐海峰 陈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