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头图|IC photo

进入 5 月,因 " 接班人离职 " 处理不妥、" 分红不及预期 " 等因素,格力电器(000651.SZ)股价已累计下跌 12.6%,市值跌破 2000 亿。


(资料图片)

格力到底还行不行?

想知道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单 " 体检 ",至少包括:营收结构及增速、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三个 " 项目 ",并与美的集团(000333.SZ)、海尔智家(600690.SH)对照。

" 体检 " 结果有两个意外发现:格力不是想象的那样差;家电巨头日子都不好过。

营收早已 " 掉队 "

1)营收与美的差距扩大

2014 年以来的 9 个财年,格力有 8 个财年营收增速低于美的。

2022 年,中国家电市场(不含 3C)全渠道零售额 8000 亿、同比下降 6.4%。存量竞争格局下,格力、美的营收增速都降至 1% 以下。

2023 年 Q1 家电市场复苏,美的营收 962.6 亿,同比增长 6.5%;海尔营收 650 亿,同比增长 7.9%;格力营收 354.6 亿,同比增长 0.56%(增速低于 2022 年)。

2023 年 Q1,格力营收相当于美的的 37%、海尔的 55%,且增速最低。格力已经掉队。

格力营收追赶美的早已无望,但空调这个 " 堡垒 " 直到 2020 年才失守。

2)空调销售收入被超越

空调业务是格力的龙头。龙头被 " 按住 ",是格力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

2018 年,格力空调销售收入冲高至 1557 亿;2019 年、2020 年连续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 11%、17%。随后连续两年回升,2022 年销售额为 1349 亿元,较 2018 年回落 13.4%。

反观美的,2018 年空调销售首次突破千亿,但仅为格力的 70%。在相同的宏观背景下——疫情、房地产不景气、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家电销售滞涨……美的空调销售连年增长:2020 年超过格力:2022 年达到 1506 亿、相当于格力的 112%,但比 2018 年的格力还差那么 " 一丢丢 "。

空调是家电市场最大的品类,夺下空调销冠,美的才是当之无愧的 " 家电之王 "。

3)多元化收效甚微

格力营收增长乏力的第二个原因是多元化失利。

多元化有多种类型,按难度分为三个层级:

利用现有生产设备、设施、技术、渠道,推出新品类,是难度最小的多元化,可称为 " 同心多元化 ",比如手机大厂做平板电脑。

利用现有规模、体量,向产业链上游或下游开拓业务是 " 纵向一体化 ",难度大增。例如,格力、美的都涉足压缩机、工业机器人等业务。

一无技术 / 人才积累、二无相关产能、三无品牌 / 渠道," 三无跨界 " 多元化难度极大。做饲料起家的威通成为光伏巨子,是鲜有的成功案例。

三种难度的多元化,格力均有涉猎——

初级难度

格力 " 生活电器 " 板块包括电冰箱、洗衣机、厨房电器等众多产品。格力 " 生活电器 " 涵盖范围相当于美的集团的 " 消费电器 ",但规模天差地远。

2016 年,格力生活电器板块营收 17.2 亿、相当于美的消费电器板块营收的 2.2%;随后几年,格力生活电器销售额一年一个台阶,2019 年营收达 55.8 亿、相当于美的消费电器板块营收的 5.1%。

2020~2022 年,格力生活电器板块营收回落,徘徊不前,2022 年收入 45.7 亿、相当于美的消费电器板块 1253 亿收入的 3.6%(零头是 53 亿)。

努力十余年,格力生活电器(含冰箱)营收仍在几十亿水平徘徊,最初级的多元化都难言成功。

中、高级难度

智能装备板块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初始用户是格力自己。

工业制品包括压缩机、电动机、制冷配件、精密模具。该板块的 " 本职工作 " 是为主营家电研发、制造零售部件。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外部客户提供产品。

对格力而言,智能装备、工业制品是 " 中等难度 " 多元化,绿色能源、手机、芯片是 " 高难度 " 多元化。

2022 年,格力工业制品营收 76 亿、智能装备营收 4.3 亿,合计占总营收的 4.2%。

美的没敢玩 " 高难度多元化 ",最激进的举动是收购库卡机器人。2022 年,美的与格力 " 智能装备 " 板块对应的 " 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 " 板块,营收达 299 亿,再次失去可比性。

格力 " 高难度多元化 " 业务中,单独披露营收的只有绿色能源,2022 年收入 47 亿,占总营收的 2.5%。

值得警惕的是:2022 年 " 其他业务 " 收入 358 亿,占总营收的 19%,年报没有披露细节。

2012 年 5 月,董明珠接替朱江洪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2012 年、2013 年,格力营收增速分别为 19.5%、19.4%。

2022 年,格力营收 1890 亿,较 2013 年增长 59.3%,年均增速仅 5.3%。

方洪波于 2012 年就任美的董事长,美的营收从 2013 年的 1210 亿增至 2022 年的 3439 亿、年均增长 12.3%。

2013 年格力营收与美的相差不到 2 个百分点,2022 年仅为美的的 55%。

盈利能力——依然可观

1)空调未被超越

2018 年,格力空调业务毛利润达到峰值 568 亿;2019 年空调销售收入回落,毛利润率微升至创纪录的 37.2%;2022 年毛利润、毛利润率分别为 437 亿、32.4%。

美的空调销售收入于 2020 年超过格力,但盈利能力未能逆袭,毛利润率差距甚至扩大。

2019 年,美的空调毛利润率比格力低 5.4 个百分点;2022 年美的空调比格力空调少赚 93 亿、毛利润率差 9.6 个百分点。

就盈利能力而言,格力空调没有被超越。

2)非空调业务

格力空调虽未失守,非空调业务与美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2019 年,美的非空调业务(包括消费电器、机器人等)毛利润合计 423 亿、毛利润率 26.7%;格力非空调业务(包括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及其他业务)毛利润 31 亿、毛利润率 5.2%;

2020 年,格力非空调业务毛利润提高到 11.1%,毛利润 58 亿、相当于美的的 15.3%。

2022 年,格力非空调业务毛利润 55 亿、相当于美的的 11.1%,差距再次拉大。非空调业务毛利润率 10.1%,比空调业务低 22.4 个百分点。

2022 年,美的非空调业务毛利润合计 49 亿、毛利润率 25.3%,比空调业务高 2.5 个百分点。

2022 年,美的空调业务比格力空调少赚 93 亿,非空调业务比格力多赚 435 亿,最终格力少赚 342 亿毛利润。

从营收规模到盈利能力,格力多元化均不如美的成功。

3)费用控制能力超群

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蓝色淹彩色,企业才有经营利润。

格力 " 蓝色高高在上 ",具有绩优股的典型特征,美团略为逊色:

2019 年,格力毛利润率 27.6%,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 14.1%,比毛利润率低 13.5 个百分点;

2022 年,格力毛利润率降至 26%,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比例降至 12.1%,与毛利润率的差距增至 14 个百分点。

2019 年,美的毛利润率 28.9%,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 19.4%,比毛利润率低 9.5 个百分点;

2022 年,美的毛利润率降至 24.2%,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比例降至 15.4%,与毛利润率的差距降至 8.9 个百分点。

1990 年,36 岁的董明珠只身南下,从销售做起,凭骄人业绩步步高升,直至被格力创始人朱江洪赏识,成为 " 接班人 "。

虽说操盘多元化力不从心,坊间普遍认为董明珠至少是营销高手。

但冰箱业务没有做大,说明董明珠不是营销高手——格力冰箱技术不行?工艺、设备不行?格力研发、生产冰箱的能力与美的、海尔不会存在显著的差距。营销冰箱与营销空调不能算隔行,但董明珠就是没能让格力冰箱大卖。

董明珠的核心能力是控制,格力有 9 万员工,年销售规模近 2000 亿,经销商遍布全国,董明珠把这么大的家业管理得一丝不乱。中外企业家能做到这个地步者屈指可数。

朱江洪打了个好底子,董明珠是守业好手。

孟羽童在格力期间 " 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 "。董明珠 " 治家有方 ",格力普通员工旷工一次试试!董总身边人经常旷工,谁给孟羽童撑腰?

资产状况——略输友商

1) 应收及库存

应收

经销商被家电生产厂威胁利诱提前、超量提货的现象普遍存在,称为 " 压货 "。特别是空调这类商品,如果经销商只在旺季到来前提货,厂家很难安排生产。

经销商提走的商品是不可以退货的,否则厂方无法确认营收。

被迫超前提货,经销商付款自然很不情愿。又不知提回来的货啥时卖出去,想付也没钱。家电生产厂也只好 " 放一马 ",容忍经销商拖欠货款,逐渐形成庞大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以下简称为 " 应收 "。

压货的本质是经销商与厂家共担资金压力和存货成本,应收规模过大会给双方带来风险。

2022 年末,美的应收账款 / 票据、应收款项融资合计达 465 亿,占净资产的 31%,相当年营收的 20%。

格力压货力度更大。2022 年末,应收账款 / 票据、应收款项融资合计 433 亿,占净资产的 45%,占年营收的 27%。

三家当中,海尔压货力度最弱且金额逐年下降:2022 年末,应收账款 / 票据、应收款项融资合计 255 亿,占净资产的 27%,占年营收的 10%。

2023 年一季度,格力应收规模回落到 400 亿以下,占净利润率的比例降至 38%。#" 压无可压 "#

库存

美的、格力、海尔库存均达数百亿之巨,与应收叠加对资产质量的影响极大。

转折发生在 2020 年,显然受疫情影响是主要原因。

2020 年,海尔库存 294 亿,应收账款及票据 301 亿,合计为净资产的 89%。2023 年一季度末,库存与应收回落至净资产的 70%。

2019 年,格力库存加应收仅为净资产的 21%;2022 年末冲高到 84%; 2023 年一季度末,库存加应收超过 800 亿、相当于净资产的 78%,约为 2022 年销售额的 40%。

2023 年一季度末,美的库存加应收相当于净资产的 56%。

巨额应收和库存,不仅使企业面临坏账、存货贬值风险,还大大压缩了企业的腾挪空间。三家当中,美的最强、海尔稍逊,格力明显落后。

2)净流动资产

净流动资产也称 " 净运营资本 "(Net working capital),是可供运用、周转的、以钱生钱的资金。格雷厄姆认为股价低于每股净运营资本的 60% 才有投资价值,幸亏这个标准早已过时,不然很难找到投资标的。

其实,净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2021 年末,格力、美的、海尔三家净流动资产均跌入谷底,海尔甚至出现负值。

美的反弹最猛,2022 年末净流动资产达到 548 亿、相当于流动负债的 27%;2023 年一季度末回落至 520 亿、为流动负债的 23%;

格力表现相当稳健,2023 年一季度末净流动资产 555 亿、占流动负债的 25%;

海尔相对较弱,2023 年一季度末净流动资产 187 亿、占流动负债的 16%;

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收盘,格力、美的、海尔股价分别为每股净运营资本的 3.7 倍、7.3 倍和 11.5 倍,都远未达到格雷厄姆的标准—— 0.6 倍。

3)未分配利润

上市公司分红出自母公司未分配利润(此处母公司指上市公司本体)。

美的未分配利润稳定增长,2018 年 584 亿,每股 8 元;2022 年末增至 1197 亿,每股 17 元。2022 年收盘价是每股未分配利润的 3 倍。

2021 年格力未分配利润冲高到 660 亿,每股 11.7 元;2022 年末回落至 523 亿,每股 9.3 元。2022 年收盘价是每股未分配利润的 3.4 倍。

海尔未分配利润少到与格力、美的画在一张图上很不协调。2022 年末总额为 53 亿、每股 0.56 元。2022 年收盘价是每股未分配利润的 43 倍。

对格力的简单 " 体检 " 有两个意外发现:

一是,格力除营收增长乏力、多元化不成功之外,盈利能力不输美的,资产质量远胜海尔,费用控制能力没有对手;

二是,家电巨头日子都不好过。

*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