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彩茹
编辑|杨亚飞
(资料图)
阔别三年,旅行终于重回往日热闹,出境游更是从 " 近乎停滞 " 等到了 " 需求爆发 "。
疫情前,中国出境自由行的渗透率连年提升,风口上有多家平台获得过资本青睐,其中,2014 年成立于中国香港的「Klook」是不折不扣的 " 尖子生 "。
「Klook 客路」是 36 氪持续关注的一家旅游创业公司,其主营业务是帮自由行用户发掘世界各地的精彩旅游体验,并提供预订服务,包含玩乐、交通、住宿三大板块。
外界有时会称他们为 " 港版携程 ",但这有失偏颇,实际上香港业务仅占 Klook 的 15%。
目前,他们在 20+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由本地团队获取全球一手的供应链,为数千万旅行者提供全球 1700+ 目的地的商品及服务,且支持 41 种货币、15 种语言。
从 2015 年拿到经纬创投的 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开始,Klook 一路狂飙,至今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 7.2 亿美元,入局者皆是经纬、红杉、高盛、TCV、软银愿景、思柏投资等机构,最近的 2 亿美元 E 轮融资甚至发生在疫情中的 2021 年。
「Klook」融资历程疫情不止打乱了出境旅客们的规划,也改变了 Klook 的步伐。
创立以来,Klook 主攻的市场一直是跨境游自由行,深入各个目的地打造本地化的 BD 团队,构建起当地供应链壁垒,以求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疫情黑天鹅,让他们被迫在过去三年里调转了船头,开拓起 "Local for Local" 的业务。
也正是在 2019 年,安文开始担任 Klook 中国区总经理,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停滞到转向,再到如今全面复苏的整个过程。他坦言,疫情刚开始时,自己和公司整体都挺痛苦的," 现在说那时不痛苦,绝对是假话 "。
回看这三年,Klook 最大的变化是 " 不得不进入了本地生活的领域 "。
安文告诉 36 氪,Klook 在内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韩、澳新等核心市场都已完成本地游业务的闭环,过程中,由于本地用户的需求更广更细,Klook 在景点门票之外,对餐饮、酒店、休闲场所、交通的覆盖面也做得比以往更全、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 " 供应链挖得更深了 "。在疫后重拾跨境游业务时,他们已经为跨境游用户 " 绘制 " 好了一本 " 出境玩乐指南 "。
眼下被旅游从业者普遍寄予厚望的 2023 年,被 Klook 内部定义为「Year of Travelsilience」,这个词是 " 旅行 " 和 " 复原力 " 的组合。
对于这个关键之年,行业的普遍期待是 " 回到 2019 年同期水平 ",但 Klook 的判断要更乐观一些,今年的目标是营收 double 于 2019 年,同时实现利润的增长,最核心的 " 玩乐 " 业务目前已实现盈利。
走到今天,Klook 在全球拥有 5000 万的月活用户,如果要用一个易于理解的词来形容它的业务和定位,安文认为更形似" 亚洲版携程 + 美团到店 ",同时关注出境游和本地生活两个板块,无论用户的需求是本地还是出境的玩乐,Klook 都希望一揽子解决。
将目光拉到 5 年、10 年的长节点,疫情会对行业带来怎样的长期影响?安文相信 " 体验 " 始终会是人生的重要追求," 只要大家希望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景,就会有旅行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够好的产品 ",他告诉 36 氪," 在公司内部,体验是最重要的关键词,Klook 的名字也来源于「Keep Looking」"。
「Klook」长滩岛风帆船体验以下是 36 氪与 Klook 中国区总经理安文的对话,经编辑:
2023 年要比 2019 年 double
36 氪:回头看,过去三年给 Klook 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和延展?
安文: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自己和公司整体都是还挺痛苦的,现在说大家不痛苦,绝对是讲假话,但 "what doesn ’ 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这三年我们的确见证了很多优秀的企业,他们能够做到更清晰的运营,把利润甚至做得更好,我觉得也是对团队很好的锻炼。
对 klook 来说,过去三年也不得不开始做起了 "Local for Local" 的本地生活,它的供应链其实更深的,频次相比跨境旅游也会更高,比如说我们在香港地区做了一些像酒店套餐、餐饮、SPA、亲子游等等,整个供应链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跨境游大门重开的时候,也能更好地服务入境用户。
现在回看起来,Klook 在各个核心市场基本上都完成了本地的闭环。
36 氪:跟 Klook 擅长的跨境游相比,做 Local for Local 的供应链有什么不一样吗?
安文:整个大的方向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会进入一些更细分的品类,比如餐饮其实我们之前一直也有在做,只不过入境用户对于餐饮产品的需求和本地用户还是有一些不同,另外包括演唱会、SPA、亲子活动、周末活动等一些更细分的子类目,我们之前做的比较少,疫情期间也针对本土的需求去做了拓展。
36 氪:2023 年即将过半,从实际业绩来看,Klook 的复苏节奏还符合预期吗?
安文:其实整个公司层面,去年基本上已经超过了 2019 年,今年更是翻倍,盈利水平则翻了 3 倍以上,所以疫后对我们而言好像并不是反弹或者复苏的概念,更像是在逐步盈利下保持高增速。
对于 2023 年,我们内部定义它是 "Year of Travelsilience",把 " 旅行 " 和 " 复原力 " 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从实际结果来看,目前为止的增长趋势的确很强劲,也符合我们预期。另外因为比较全球化的属性,Klook 很多地区的业务其实在去年上半年就开始恢复了,今年公司整体的目标是要比 19 年远远超过两倍以上。
36 氪:数据层面还有什么具体体现吗?
安文:除了整体 double 的预期之外,Klook 目前的用户数与流量相比 2019 年同比增长近 3 倍,今年初还累计完成了 1 亿次用户订单。
另外以全球的热门目的地「日本」为例,我们自己看到一个市场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到日本的游客中 ,基本上每 4 个人就有 1 个用过 Klook 的预订服务,所以能在这种核心目的地实现这样的用户渗透率,整个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可观的。
36 氪:具体到你负责的中国区来讲,业务复苏情况如何?
安文:从实际业绩来讲,几个核心目的地的复苏情况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说港澳基本上是第一批开放内地游客进入的地方,我们一季度香港的单一目的地营收,在国内游客入境香港仅恢复到 19 年 30% 的情况下,业务基本上达到了 19 年的规模,而且就像刚才讲的,因为我们的供应链更深了,所以虽然规模和 19 年持平,但整体的 mix 会更健康一些。
除了像头部的一些景点门票以外,我们在今年一季度也用演唱会捆绑当地酒店住宿的形式,做了林俊杰的演唱会门票销售,也是第一个在市面上比较大胆推出这类产品的。
当时去香港的签证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还会有一点担心,但其实后来发现整个的效果远好于预期,我们完成了几千套的销售,包括配套的交通类、美食类产品,以及香港的酒店套餐,整个销售情况都非常不错。
36 氪:从中国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出境游和境内游大概呈现怎样的比例?
安文:因为我们本身也在疫情三年,累积了一些本地业务,跟头部的景区、酒店建立了不错的关系,用户也有这个需求,所以我们也会继续做这一块的业务。
整体上,我们的重心还是会逐渐转到出境上,所以现在出境和本地的比例大概是七三分。我们整体的供应链宽度和实力,肯定还是境外会比较强一点,现在还有一些很大的境外目的地由于航班和签证的原因,目前来看还没达到完全复苏的状态,所以未来出境比例可能会更高。
36 氪:对中国区来说,今年业务上的整体策略是怎样的?
安文:我们希望对中国用户来说,真正做到「出国玩什么,就用 Klook」。
具体的策略是两个「差异化」,一是「渠道的差异化」,我们目前是小红书和抖音两个平台上 Top 的出境游 OTA 合作伙伴,每年和超过 1000 位 KOL 共创旅游攻略内容,每年内容浏览量也会超过一亿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更方便做旅游决策。
二是「商品的差异化」。能看到年轻一代的自由行用户,他们的旅游决策更凸显个性,Klook 上有大量特色活动,包括穿越巴厘岛火山、皇后镇跳伞、潜水体验、日本剑道课程、北海道滑雪等等,我们相信拥有更多地道有趣活动的选择,会是未来十年的重要趋势。
「Klook」泰国水上市场游船旅行归根到底还是要强调供应链
36 氪:最近年轻人的旅行中有一些很有趣的词,比如 " 特种兵旅行 "、" 上香青年 " 等等,这些新的趋势对 Klook 有什么业务上的启发吗?
安文: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在业务范围内去看这些所谓比较热的话题,我觉得大家有这样的一些需求和爱好,当然都是好事情。
对于我们来讲,这些趋势其实是具像化到你的供应链广度和深度怎么样,因为大家都开始追求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想要在社交媒体里去打造各自不同的人设,甚至是带有一些炫耀的方式去 PR 自己的旅行。
这个时候,作为 OTA,怎么样去推出更多不一样的产品,怎么样去给大家种草这些产品,其实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做到的是,无论客户的兴趣在哪,我们的供应链和产品都能跟上用户的需求。
36 氪:从方法论来说,怎么去发现这些不一样的目的地和产品?
安文:首先我们整体的产品深度其实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全球接近 2000 个城市上线了 50 多万个玩法与服务。
Klook 本身在全球有几百人的本地化 BD 团队,比如说在日本是日本同事拓展商户,在越南是越南同事去做,只有这样本地化的运营,才能够真的拿到最全最深的产品。
我们国内团队在发掘海外产品这一块,也会有旅行体验师的服务,把一些喜欢旅游和会玩的人拉到不同目的地,让他们去体验我们的产品。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巴厘岛火山,我们就带了一些 KOL 去体验这个产品,让他们给到一些反馈和意见。
36 氪:最近比较火的目的地是哪里?
安文:最火的的确还是日本,因为亚洲核心市场的用户基本上都非常喜欢去日本,它整个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也非常好。我们也希望把日本目的地的产品打造好,等到中国去日本的旺季,可以更好地服务大家。
除了传统的大型景点如大阪环球影城、东京迪士尼以外,我们在日本的交通类服务、JR Pass 和新干线等等,也是刚需产品。在美食服务领域,我们上线了近 100 家日本的米其林餐厅,去日本旅行的一个很大的痛点在于,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电话预定,会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我们希望让用户更便捷地享受到日本最顶级的美食。
另外像日本的一些温泉酒店、购物中心的优惠券、偏小众体验的马路卡丁车、茶道体验、寿司制作体验等等,都是差异化的产品,所以我们现在整个的供应链非常丰富,吃喝玩乐行都覆盖了。
「Klook」旅行体验师在京都体验日本剑道课程36 氪:Klook 现在整体的用户规模有多少?
安文:现在全球的月活用户大概在 5000 万。
36 氪:在这个规模上面,拉新的空间还有多大?
安文:站在全球视角,5000 万的用户其实还不算很大,当然在一些成熟市场,增长会稍微放缓一些,但同时我们也在去发掘一些新的市场,比如说欧美、日本、澳洲,这些地方我们都在非常积极地去拓展一些新的用户。
对新用户的吸引力是什么?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强调供应链的事情,当我们亚洲核心市场的供应链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一开放,能看到很多美国人就去到了日本,包括像澳洲用户购买我们日本 JR PASS 的量也非常大。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依赖于我们比较强的供应链,去破一些新市场,应该是已经被验证的打法。
做难和痛苦的事情才有壁垒
36 氪:自由行的产品往往是碎片化的,从资本的节奏来讲,其实 Klook 已经走到 E 轮了,大家对盈利这件事情的关注也会比早期的创业公司多很多,内部会有这方面的焦虑吗?
安文:我们没有焦虑,焦虑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还是利用好我们自己的优势,定好战略去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关于碎片化的产品,在我们早年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BD 的确是很痛苦的,但有时候你只有做比较难做和比较痛苦的事情才有自己的壁垒,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这么碎的市场,做到现在的规模,并且建立我们的护城河,很多大的公司他们都很难做到这一块。
第二个,整个旅游行业,也是被证明过在规模化以后是可以持续带来盈利的,而且我们目前核心的 " 玩乐 " 业务已经全面盈利了。
「Klook」旅行体验师在泰国体验一日大象保育师36 氪:外界有时会对 Klook 冠以 " 港版携程 " 的标签,你会怎么解释两者的异同?
安文:我们其实从发展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家非常全球化的公司,所以我觉得首先第一我们并不是只做香港的用户,虽然作为香港头部企业,而且也是一个消费力高的市场,但也只占我们 15% 左右,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韩、澳洲这些地方都是我们非常大的用户地区。
现在从业务的模式上来看,我个人感觉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帮助用户去理解我们的业务,可能更像一个「亚洲版的携程 + 美团的到店」,为什么要加上美团的这个事情,就像刚才讲的,我们整个的供应链其实已经到了本地生活的层面了,包括像餐饮、spa,都是美团到店做的一些品类。
36 氪:如果以 5 年、10 年这样的长节点来看,你觉得疫情这几年会对消费者心态、旅行市场带来什么变化吗?
安文:你要说到很长期,我觉得我们稍微把它拔高一点,比如把它聊到一个人生或者哲学的层次。我们在想人究竟是在追求什么,你这一生是要追求财富、地位还是什么吗?其实我个人的想法,人生更多是要去体验。
所以在我们公司,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只要大家希望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 ,就会有旅行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大家从很远古开始就希望踏出自己的家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也是我们 Klook 的名字起源「Keep Looking」。
能看到在旅游行业里面,做得非常好的公司有一个共性,就是从创始人、CEO 开始就非常关心产品。Klook 几个创始人创立公司的契机,就是他们去尼泊尔旅行的时候,发现机票、酒店很容易订,但各种当地活动的选择和预订很难,因为它是很碎片化的产品,所以没有线上平台去做,看到这一点后,我们就想怎么去帮助大家克服用户和商户两边的痛点。
我自己很喜欢玩,也非常热衷格斗、瑜伽、探戈、滑雪、蹦极等不同的体验活动,我也会把自己体验以后真心觉得不错的产品推荐给我们的用户,我在内部对于产品的要求非常高。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我们可以有各种花里胡哨的说法,但最后还是要回到两个字," 好玩 "。我们希望通过不停的尝试,能够把最好的产品给到用户,供应链和产品还是我们未来的核心。
36 氪:你自己这几年的心态会有一些变化吗?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更深了吗?
安文:不确定性一直都在。我觉得疫情教会我们的一些事情是什么?在很困难的时候,你也不用太悲观,就用这些时间来磨练、打造自己。当外部环境比较顺利的时候,也不能太过得意,我觉得整个的心态可能会更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