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点话题,相关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更是活跃。有人说它是投资圈新宠,还有人说它是千亿级赛道,更有人说它将改变人类发展进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要求各行各业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进而加快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既定目标。
国家战略层面持续推动
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是一个平台期,之后碳排放总量逐渐稳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国家从战略层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各方积极出台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写入发展规划,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方,提出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研究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今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
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月1日起施行。中国将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具体而言,温室气体排放单位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六大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表示,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国内看,这一重大宣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良好基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表示,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碳中和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而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是有代价的,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迈上百万亿元台阶,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技术支撑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
推进清洁替代电能替代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朝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提前完成了2015年提出的下降40%至45%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已达23.4%,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并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尽管如此,要在未来40年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仍面临着艰巨挑战。专家表示,首先是我国排放总量大。据了解,我国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使得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其次,减排时间紧。我国具有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有缓冲期。此外,制约因素多。碳减排既是气候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涉及能源、经济、社会、环境方方面面,需统筹考虑能源安全、经济增长、社会民生、成本投入等诸多因素,这对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振亚表示,碳排放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使用、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使用。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为85%,产生的碳排放约为每年98亿吨,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近90%。解决碳排放问题关键要减少能源碳排放,治本之策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两个替代”),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从源头上消除碳排放。清洁替代即在能源生产环节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用能需求。电能替代即在能源消费环节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以电代柴,用的是清洁发电,加快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让能源使用更绿色、更高效。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从产业结构看,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接近90%。因此,在推进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电力、工业、交通和重点制造业的国企、央企是落实减排目标的主力军。
此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的迅猛发展,数据出现大幅增长,作为数据的承载体,数据中心的建设体量和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而数据中心行业的耗电量巨大。因此,互联网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1月12日,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用科技助力实现零碳排放,其还表示已在欧洲与部分火电厂开展合作,打造智能火电厂。
全产业链迎来发展新机
在产业层面,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会给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和新兴的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信建投认为,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逐步上涨趋势,但增速有所回落。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有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尽早达峰,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对于传统产业,为了达到碳中和的整体目标,监管层会更加严格地限制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的新增产能。在供给减少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那些具有完善节能减排措施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未来五年产能有望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更多的机会将在清洁能源领域涌现。
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积极寻找替代能源。这是我国大力发展光伏、风能以及氢能等新兴能源的基本逻辑。近年来,我国光伏和风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光伏发电量从2016年至2020年间出现持续高增长。2016年我国的光伏发电量只有393.6亿千瓦时,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就增长到了1307.6亿千瓦时,5年时间增长了232.3%。与光伏相比,风电的装机成本较高,但在国家大力补贴的支持下,目前风电的上网电价已经比火力发电的电价还要低。国家发改委2019年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了2020年风电的上网电价为0.29元至0.47元每千瓦时。
在业界看来,在降低碳排放系列政策引领下,从中长期看,光伏、风能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清洁设备行业是最大受益者。这些领域在未来10年的发展将比以往更加迅速。此外,促进绿色消费(如汽车、家电家居、装配式建筑、可降解塑料等)与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研发应用都将产生巨大的市场机会。
延伸碳中和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
近期,碳中和概念相关板块和个股连续逆市上涨。
据了解,碳中和涉及行业较为广泛,从新兴产业的环保、节能、新能源,到传统产业的钢铁、有色、电力,再到碳交易等,热点此起彼伏。2月以来,环保、光伏、风电、储能等行业受到碳中和概念的推动,被认为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多只相关股票受追捧。
统计显示,截至3月15日收盘,碳中和概念股A股市值合计7506亿元。3月以来平均涨幅达到16.82%,跑赢同期沪指约19个百分点。3月16日,碳中和概念板块再度领涨,截至收盘,碳中和板块整体涨6.61%,板块内71只个股中有70只个股实现上涨,19只个股涨停,占板块总数的比例达26.76%。
作为碳中和板块的龙头股,截至3月16日收盘,华银电力连续7日涨停,3月以来该股涨幅已经翻倍。为此,华银电力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股价短期涨幅较大,估值远高于同行业公司;公司主营火力发电,且主要发电资产均在湖南省内;2020年,公司收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分红金额8.82万元,参股投资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较小。此前,中材节能也曾在2月26日到3月8日连续7天涨停,截至目前股价也已经翻倍。
对于碳中和概念的大涨,业内人士分析,碳中和将是一项长期的、优势显著的、效益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使得与碳中和直接相关的光伏、新能源电池、风电、储能、燃料电池等行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包括风能、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能会直接受益;对于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可能会因为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而间接受益;碳排放中间的能源储备环节也会受益。
广发证券认为,碳中和将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的大级别确定性主题,背后是能源革命、能源安全、能源责任三大内在驱动力。建议关注供给侧、输配侧、需求侧“三侧”投资主线,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风电、储能、装配式建筑、特高压、生物降解塑料、能源互联等。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清洁能源的趋势依然会持续,短期的股价涨跌可能会因为市场情绪影响而出现过热的现象,但长期发展趋势肯定是向好的,是值得长期布局的优质赛道。(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