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反复复,我们已经麻木了。作为餐饮企业,疫情对我们生意的冲击是最大的,这也直接体现在营收上。去年最困难的时候,企业现金流下滑了80%左右。”河豚家族(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紫苏直言。

当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到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是中小企业。但近期,受原材料价格高企、用工难用工贵、融资难回款慢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中小企业,探寻如何为中小企业“精准纾困”。

订单持续萎缩:鼓励政府采购

为中小企业纾困,国家再出新政策。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等9方面提出具体举措。11月23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去年疫情初期,为扶持中小企业,地方多次出台了减免社保、鼓励国有房屋租赁相关主体减免租金等政策。杨紫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去年这些政策都有享受到,给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但不少到今年也都难以维持了。“像我们部分店铺一个月租金就要30万元左右,也找过商场谈减租,但商场表示自己也很困难。”

疫情对餐饮业的影响也传递到了上游企业。北京合益包装容器有限公司以生产纸杯为主,公司订单在疫情期间有明显减少。“客户因为疫情减少了20%左右。加上‘十一’之前一段时间,限电限产也对公司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一方面是订单没法按时完成,同时原料纸成本连续上升。收到了好几次纸企的涨价函,每次涨价都在5%以上。”公司总经理鲍新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据国家卫健委,10月中旬以来的新一轮疫情已接近收尾阶段。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力度势在必行。

“相比于给企业减免一些社保,其实我更希望能够开源,能有更多人了解到我们企业,能够扩大市场。”北京致聪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总经理左聪坦言。近三个月来左聪所在的事务所订单急剧萎缩,“按理年底应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

去年底,两部门曾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细化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降低投标成本、优先采购等支持措施。此次《通知》也提到,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促进大型企业扩大向中小企业采购规模。

用人成本提升:加强信息对接

不仅是订单数量萎缩导致营收降低,企业支出成本也面临不降反升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着重提到了用人成本的提升。

“2017年那会儿我们招服务员的工资大概在税后每个月2800元左右,但现在涨到了5000元左右。而且感觉由于疫情影响,现在招聘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女服务员非常难招,可能是外地进京打工的人数有所减少。”

“员工住房成本也高了很多。我们餐饮业招服务员都是要包吃包住的,像我们很多店铺是在二环附近,员工要求住宿不超过步行20分钟,公租房整治后,每个员工的租房成本差不多要到2000元,这是非常高的。”杨紫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对于去年开始要求的强制缴纳公积金,杨紫苏认为,企业为员工解决住房已经是住房保障的一种了,再要求缴纳公积金更加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对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来说意义也不是很大。

事实上,基础性岗位招不到人、就业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已存在多年,国家也屡次出台政策化解。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通知》中也提到支持企业稳岗扩岗,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及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推动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布实时有效的岗位信息,加强用工供需信息对接。

融资贷款难题:加大信贷投放

营收减少、成本提升,现金流紧张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现金紧张的情况下,贷款融资成为必选项,但中小企业融资向来被称为“世界级的难题”。

“其实越困难的时候,银行越不愿意放贷,尤其是对于我们餐饮企业,当然这也能理解。去年我们找了很多家银行,信用贷款基本都做不了,必须要抵押式贷款,而且也很难拿到低息的贷款额度,利息一般都在6以上,很多时候还要加担保。”杨紫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银行在近年推出了“税易贷”政策,根据纳税额来贷款。杨紫苏也尝试进行了申请,但却遇到了更现实的困难。“我们在申请的时候,发现国家去年给咱们餐饮企业免税了,这就导致去年我们没有纳税额,也就没法申请了。”

贷款融资难是中小企业最常面临的难题,也无疑是纾困政策的重点。《通知》中提到,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加大信用贷款投放,按规定实施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对于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加强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按规定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发布会上谈道,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将优惠利率传导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强化金融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加强科技手段运用,大力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陶凤 王晨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