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碳达峰”“碳中和”再度成为热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距离我国向全世界承诺的“力争2030碳达峰”时间表已不到八年。“双碳”刚性目标与疫情波动因素相叠加,我国降碳压力不可谓不大。为此,今年国务院调整了经济增长和“双碳”进度目标,即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5.5%左右,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和能源消耗大省,江苏在去年省两会上已提出:在全国各省份中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公布这一新目标一年后,在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许昆林省长明确提出: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要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在“十四五”的未来四年,乃至2030年及更长的时间周期,我省所提出的“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目标,将会为江苏与全国带来什么样的产业新机遇?哪些传统产业将因此而加快转型升级,哪些新兴产业又将因此而赢得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机会?近期,记者专访了国内相关业界的权威专家及代表性企业的掌舵人。

推动工业、煤电转型

新能源与储能产业“蓝海”广阔

要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要达到1∶9左右,这被称为能源替代的“一九定律”。目前江苏的这一比例约为9∶1。据专家测算,欲在2030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全省煤炭(包括煤、焦炭)消费必须控制在1.95亿吨标煤以内,与2019年持平。这一目标数字,对我省工业与能源行业的压力可谓巨大。

江苏省能源协会副秘书长崔国华指出,目前全省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省能源消费排放的比重超过2/3,是我省率先实现“碳达峰”亟须重点突破的领域。他认为,首先,需继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遏制“两高”产业过度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同时,我省应进一步加快煤电业转型升级。至2021年底,我省电力总装机量已达1.54亿千瓦,其中煤电7880万千瓦,占比51.1%。除了淘汰大量煤电机组之外,我省还将鼓励其实施节能及灵活性改造,推动火电从主体电源向兜底保供、灵活调节的基础性电源转变。煤炭快速退出能源市场,未来将不再是主体能源,这意味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崔国华建议,我省应进一步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在海上风电并网规模与综合效益水平均居全国首位的基础上,我省将按照“近海为主、远海示范”的原则,集约化利用海域,成片集中开发,推动海上风电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

其次,光伏发电成本在迅速下降,多元化的光伏发电模式将成为新方向。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各地要加快推进“光伏+”综合利用。如统筹规划利用垦区农场、采煤塌陷区、沿海滩涂、鱼塘水面、农业大棚、山地丘陵等空间资源,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

再次,作为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保障,我省储能开发的速度应加快,且更加科学有序。除一系列抽水蓄能项目外,我省还将加快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的研发,结合日益增长的新能源并网规模,配置建设更大规模的储能项目,协同优化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运行。

江苏是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总耗能约占全国的6.4%,且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减排压力极大。我省节能形势严峻。去年上半年,全省总体能耗水平不降反升,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均被国家发改委亮“红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继续加快开发风能——包括陆上风能资源,既可以很好地支撑完成能耗“双控”目标,有利于就近消纳新能源,经济与社会效益也将日益显著。迄今江苏已形成国内最健全的风电产业链体系,风电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新动力。江苏风电产业链生产的装备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出口亚洲、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力推动了全球的能源转型进程。

南京绿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贾艳刚直言,从来没有一个新兴产业像储能一样,起跑就是冲刺。他认为,对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而言,储能是关键。虽然国内储能市场需求巨大,但除了用户侧的峰谷电价差套利,迄今尚未形成能够保护投资人受益的成熟商业模式。投资者的另一个困扰是行业标准缺失,亟待规范化。欲解决这些现实矛盾,一方面需要政策之手的引导,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全新的市场需求,为创新创业型企业带来了诸多新机遇。

引导绿色产业创新

持续降低新能源成本 环保业加快升级

可再生能源之中,太阳能光伏发电长于邻近用户侧的分布式开发,较适合我省这样的能源消费大省。我省是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第一强省,也是东部沿海的光伏发电大省,拥有众多全球龙头级别的企业,如天合光能、协鑫集团、阿特斯等。天合光能诞生于常州,从1997年创建至今,已成长为全球光伏智慧能源的领军企业。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认为,在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导向下,我省已开始利用既有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将为众多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带来创新扩容的新机遇,推动新能源利用成本持续下行、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

高纪凡建议,首先,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绿色低碳领先创新平台,推动零碳示范项目。其次,促进东西部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江苏可与青海、内蒙古等西部省份联合打造“光伏+储能+特高压”输送江苏的系统,并与之建立省际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由江苏企业牵头在西部共建光伏产业园区。再次,围绕光伏、风能、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能源领军企业。此外,我省相关部门、机构应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上积极为领军企业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在江苏“产业强链”的过程中,加快推进“链主”企业走向世界五百强。

专业机构统计,风力发电每发一度电所消耗的碳只相当于火电的1%。截至去年,我国风电装机量连续十年排名全球第一,由此带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江苏是海上风电开发第一大省、风电消纳大省,也是风电装备制造强省。风电产业链与江苏雄厚的机械设备、船舶制造基础天然对接。“十四五”期间,风电在江苏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的增长,拉动着江苏“绿电”乃至“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风电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几乎都有江苏企业的身影,金风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十余年前从盐城大丰开始海上风电装备的研发制造,金风见证了江苏海上风电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历程。

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认为,欲可持续发展风电、加快实现碳中和,首先,国家及江苏等各地政府亟须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财税政策,并适当增加江苏建设用地指标;其次,企业也需不断增加对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领域的投资,包括市场化资金。一旦有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无疑将推动上述领域创新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提升,为一批新兴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石。他建议,江苏应避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提出新能源配置储能要求,而应因地制宜、科学地确定储能配置方式和比例,鼓励“共享储能”。这也将引导激励更高技术层次的创新企业成长。

环保是“绿色产业”的焦点领域。在这一产业,我省起步较早,基础牢固。我省力争率先实现“双碳”目标,也将为环保产业带来升级的新机遇。宜兴鹏鹞集团是国内知名水污染治理企业,以PPP模式建设运营城市自来水厂曾是其核心盈利项目。宜兴鹏鹞集团董事长王鹏鹞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该集团逐步投资更广泛的“绿色产业”项目,如活性炭、锂电池拆解、电子浆料甚至生物疫苗等。去年开始,顺应我省加速降污减排、强化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政策新方向,该集团又开拓了全新的市场需求。首先,继续在传统优势领域技术创新,建设开发“装配式”污水治理厂。其次,寻找引进高水平技术团队从事锂电池拆解,研制高端生物柴油。再次,积极与各地——尤其是长江沿线各大工业城市的国有环保集团合作,参与投资,并提供环保供应链金融服务。鹏鹞集团正从传统资本密集型企业加速向技术、服务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

江苏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控股企业,最初曾是一家传统固废处理企业。由于国内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该基地及控股方前几年曾发展停滞。国合控股总经理邵焜琨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受我省“双碳”新目标的引导,国合基地开始改变思路,在产业链与技术两方面同时升级。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环保产业上游延伸,将投资孵化企业的服务领域从固体废弃物治理扩展至土壤、大气、水等综合污染治理,并投资研制所需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逐渐实现技术升级。同时,面向更广阔的“绿色市场”。作为一家环保企业孵化基地,在深圳孵化企业,在宜兴实现产业化,在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主要城市群承接大型环保项目。凭借近年来的这一全新升级模式,该基地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环保企业已有五六家,重点企业“国合菲力”计划将于明年登陆科创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