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深圳创新故事也随之更新:由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彩超X5,跟随宇航员们入驻空间站,帮他们自主完成彩超检查;直播宇航员们“出差回家”的通信信号,由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参与设计监造的“深圳星”提供。
科研成果“剑指”太空,是深圳发展新兴技术的一个缩影,新产业也带来了新动能。今年一季度,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合计实现增加值2776.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3%,增长4.6%,高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
未来产业“上天入地”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如此具有“未来感”的新提法背后,是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
用5G信号来一场视频会议,公交地铁准时准点,周边出行享受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在深圳市民的生活日常背后,是以5G基站、高铁、城市交通、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不断为这座智慧城市添砖加瓦。
不久前,《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为深圳的新基建再次注入强大动力。《行动计划》提出,实现“千兆入户”和“万兆入企”。“市民观看4K/8K超高清视频、体验大型体感游戏、使用VR/AR全息等智能设备可更加顺畅。”市工信局副局长陈华平告诉深圳商报记者。
在5G网络建设方面,深圳目前已累计建成5G基站5.1万个,5G用户超900万户,5G流量占比达30.78%。2021年,深圳获工信部评选的全国移动网络信号质量测评“主要道路、商业场所、公园和地铁”等四个“卓越城市”称号。
除了地上的网络,深圳也正在加速向浩瀚太空进军。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璟表示,去年,深圳真金白银支持卫星技术。其中,围绕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综合应用,布局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最高支持3亿元;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高轨卫星最高支持2亿元、低轨卫星最高5000万元;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卫星及应用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最高支持3000万元;围绕卫星和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融合发展及卫星应用核心技术环节,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最高支持1000万元。
“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在创新发展这艘巨舰上,专精特新企业是动力源之一。
数据显示,深圳目前累计拥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9家,在国内城市排名第4位,占全国数量的3.55%。今年1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1年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深圳市613家企业上榜,数量全省最多,占总数的42%,彰显深圳科创的蓬勃之力。
“今年2月刚拿到市里发放的3000万元平稳基金,准备用于产品研发。”深圳云之家网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黎龙虎告诉记者。
“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市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守护这种创新“灵气”,深圳不遗余力。2008年在深圳成立的华图测控系统有限公司,围绕文物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智慧图书馆、物联网云平台服务等,已成长为国内实力最强的文物保护科技企业之一,为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在内的数百个博物馆提供服务。2021年,华图测控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统计,一季度深圳“小升规”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增加值增长突出。“小升规”企业增加值增长25.3%,“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合计增加值增长13.1%,显示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拓新”成高频词汇
“拓新”,也是深圳龙头企业的主要目标。
今年3月,在华为2021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华为CFO孟晚舟表示,“客户价值优先于股东利益,华为对研发的投入从不受利润的约束”。这是华为一贯坚持的做法——每年把收入的10%固定投入了研发领域,这一条已写进了华为公司的“基本法”。
事实上,在华为最新的年报中,三大业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曾经排在最前面的“消费者业务”,被调到了最后;而“企业业务”,作为三大业务里唯一一个实现了2.1%平稳增长的板块,权重则上升至第二位。年报中对于“企业业务”的解释是,利用AI、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支撑数字化的ICT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等提供解决方案。
此前,中兴通讯提出“2-3年进入全球500强”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以来,公司规划了“两条曲线”业务,即对以传统无线、有线产品为代表的第一曲线业务,稳中求进;而对于第二曲线,中兴选择了服务器及存储、终端(含智慧家庭终端)、5G行业应用、汽车电子、数字能源等基于公司原有CT业务的赛道作为突破口,加速拓新。
转型和拓新,也成为腾讯下一步的行动逻辑。今年3月,在公司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我们相信,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结构性地迈向更健康的模式,回归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我们正在积极适应新环境,降本增效,聚焦重点战略领域,争取长期可持续增长。”(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