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等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今年6次任务“时间表”来了
据央视新闻消息,郝淳表示,根据任务计划安排,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6次任务分别为:
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如何精准测控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
孙军介绍,科研人员对空间站平台设备和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监测,同时也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和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2022年2月以来,我国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据发布会介绍,目前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在地面的研制进展顺利。
神十四、神十五的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据黄伟芬介绍,目前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训练和准备。
神十四和神十五两个乘组都将飞行在轨六个月,首次实行在轨乘组的轮换,航天员两个乘组六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到10天,航天员系统面对更加大的挑战。
疫情不会影响空间站建造计划
郝淳介绍,目前看,工程研制进度总体受控,不会影响空间站建造计划。中国空间站计划实施的投资规模总体适中,一直保持着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节奏。总体看,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入较少、发展较快、成果较多、可持续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