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总有小伙伴问小编虚怀若谷的故事(因“光”而荣 | 94岁院士陈星旦:心无旁骛做学问,虚怀若谷度人生)是什么,小编为此在网上搜寻了一些有关于虚怀若谷的故事(因“光”而荣 | 94岁院士陈星旦:心无旁骛做学问,虚怀若谷度人生)的知识送给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资料图片)

虚怀若谷的故事(因“光”而荣 | 94岁院士陈星旦:心无旁骛做学问,虚怀若谷度人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起爆,而此时在后方的基地,一位年轻人正焦急地等待来自核爆前线的消息。

“陈先生,您研制的光冲量计起效果了!”当核爆前线的工作人员带来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久久悬起的心才终于放下。

这位陈先生,便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他设计的光冲量计,填补了我国核爆光测量领域相关设备的空白,是我国数十次核试验的必备仪器之一。

陈星旦(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童年坎坷,不灭求学之心

1927年,陈星旦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虞唐镇郭门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母亲在生产时因难产去世,父亲在他一岁时因参与大革命而被反对派杀害。

陈星旦在祖母与叔父的抚养下成长。宽厚仁爱的祖母,给了年幼的他无私的关爱。

1930年,陈星旦幼年照片

1941年,陈星旦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但此时的家境难以支持他继续读高中,懂事的他决定放弃求学的机会。

在他四处找工作时,同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湖南省立高工(又名第一职业学校)置办了一个“中央中等技术科”,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负责学生三餐,求知若渴的陈星旦积极报考并被录取了。

然而,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陈星旦与同学们被迫向南逃难。次年春节,他在贵阳的一家修车厂找到了安身之处,并一直待到了抗战胜利。

这段颠沛流离的逃难经历,使他深刻体会了国家衰亡的无奈,更加坚定了心中“致力于中国之工业发展”的工业强国理想。

1946年,在私立仁谋小学教书的陈星旦听闻湖南省国立师范大学招生的消息,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前往长沙考试。11月末,他进入国立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学习。

在学校学习期间,陈星旦因学习成绩优异多次受到学校嘉奖。1948年4月,他还获得了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正奖学金与安良奖学金。

1950年7月,陈星旦于湖南大学自然科学院物理学系毕业

开展科研,践行科学报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东北地区,百废待兴。为了恢复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时任东北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武衡决定前往内地招募科研人才,陈星旦主动报名参加并先后参与了“东北地磁变化之研究”“垂直磁力秤制造之研究”等科研项目。

为了圆满完成科研项目,陈星旦废寝忘食地工作。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他也只去医院简单看望了家人,便匆匆赶回实验室了。

陈星旦及其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最终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被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极大地支持了“一五计划”的开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与技术孤立,党中央制定了“发展尖端武器为主”的军工方针,其中研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项目便是进行高精度的光学观测仪器研究。

为了完成技术上的攻关,陈星旦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由于研究工作需要严格保密,研究所提供资源方面的配合,其余研究工作只能由陈星旦独立完成。

他忘我的工作带来了斐然的成绩:国产核爆光辐射测量仪器最终研制成功;同时,陈星旦研制的红外分光光度计更是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中的领军水平。

迎新时代,开短波光学之先河

二十世纪中期,国外的短波光学研究发展迅速。七十年代以后,短波光学研究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多方面应用的局面。陈星旦在恢复工作后,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个新情况,他敏锐地注意到了短波光学研究在学科发展和国防领域的重大意义,因此决定将研究方向确定在短波光学上。他的想法得到了王大珩的认可。

当时的陈星旦正在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院任职,为了支持光机所短波光学的研究,他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立项,筹措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开始培育专业领域的研究生,组建研究团队,为短波光学研究培养新生力量。

陈星旦也鼓励学生前往海外学习交流。光机所的研究生李福田,在他的推荐下,被派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实习;学生曹健林于1987年4月被派往日本东北大学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学习多层膜技术。

除了培养专家人才,陈星旦还面临设备短缺的困境。由于一些仪器的性质过于特殊,光机所的科研人员经常只能自行研制或改装仪器。在王大珩和陈星旦等科研中坚的带领下,他们先后开展了多层膜、光谱仪器等系统的研制工作,并成功研制了电离室绝对标准探测器、超光滑表面反射镜等仪器。

这一系列应用仪器的开发使得我国的短波光学研究在光源、探测器、成像光学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布局更加完善,为短波光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师重教,桃李芬芳满天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陈星旦担任光机所研究生部主任。他发现,所里没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输入光机所的研究生一直是由中科大,吉林工大等学校代为培养。为此,他开始完善研究所研究生教学系统。

2009年11月12日,陈星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左起杨皓旻、鹿国庆、陈丛、陈院士、高洪智)

陈星旦不仅聘请了长春光机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副院长沈柯、激光专家徐炳德等名师,还积极争取教学楼、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在陈星旦等人的努力下,光机所的研究生教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并在中科院系统内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陈星旦擅长换位思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王占山进行科研期间,陈星旦只在研究的大体框架上对王占山进行指导,而在研究的细节与过程方面,则是鼓励他独立解决。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王占山决定转变研究方向,进行激光薄膜与射线的研究。尽管十分不舍,但陈星旦还是尊重了学生的想法,选择让王占山去自由的发展。

从教数十余年,陈星旦的学生遍布全国,他的学生王占山是教育部特聘的长江学者,曹建林是科技部副部长,还有不少国际光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却始终为国家、为科学无私奉献。这份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烛火精神,便是来自于陈星旦的传承。

1999年,陈星旦在光机所同事的鼓励下开始了院士的申请工作。在资质鉴定阶段,他需要呈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此,王大珩、程开甲等多名参与了核计划的院士为他当年的“光冲量计”研究开具了证明,这一沉寂了数十年的科研功绩得以大白于天下,并最终成为了陈星旦院士申报的一大亮点。

这年年底,陈星旦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且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心无旁骛做学问,虚怀若谷度人生”,这句话是陈星旦科研人生的写照。如今,94岁高龄的他仍然奋斗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为人民的福祉继续奔走。

陈星旦

(1927.5-)

应用光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星旦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研究报告》,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