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个是我本职工作的工资收入,第二个是我作为自媒体博主的广告收入,第三个是我在投资理财上的收入……”一名有着500多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在他的Vlog里面介绍,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很重要,经过合理的资产规划后,去年投资了30万元的他,如今累计收益达9万元。

投资理财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日前,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8.6%,比上季上升3.3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47.6%、28.4%和17.6%。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居民投资意愿上升,一方面源于随着经济复苏,就业形势和居民收入改善,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一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51.7%,比上季上升1.1个百分点,就业感受指数为43.9%,比上季上升2.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近年来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市场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也不断丰富,相较之下,储蓄收益较低,通过适度投资获取资产性收入的需求提升。

当下投资者在投资理财方面有哪些倾向?《证券日报》记者带着这一疑问,采访了部分投资者。

“对刚工作一年还未有太多积蓄的我而言,偏向购买一些风险低,收益浮动较小的银行理财产品,毕竟心里踏实最重要。”马子涵(化名)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近期她在计划投资基金,先从每月基金定投500元开始,之后再随着自己的收入增长逐渐提高金额。

“我目前的投资方式是以购买理财产品和主动型股票基金为主,配比各占50%。”工作3年的娄先生告诉记者,“考虑到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率情况,我会选择理财周期为1个月,年化利率为3.5%的定期理财产品。基金则会坚持长期定投,期待聚沙成塔,钱袋子‘鼓起来’。”

2年前刚到一家金融行业公司工作的肖雪(化名)由于工作的原因,现在投资意愿和信心明显增强。据她介绍,目前她除了银行卡里会留有1万元的应急金供日常消费外,其余全部资金均用来投资,其中70%用来购买国债逆回购,15%购买银行理财产品,15%购买股票。肖雪表示,“虽然今年年初到目前股票波动性较大,但我看好这些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更看好中国经济,决定长期持有。”

“无论投资哪种产品,都要做好风险控制与追求收益之间的平衡。”在董忠云看来,一方面投资者要充分了解所投资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如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因此银行理财不能再简单理解为无风险的保本保收益产品,投资者要相应调整对风险和收益的预期。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对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能力有充分认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对投资者的保护,投资者应主动避免因追求高收益率而选择投资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在选择投资股票等风险较高的资产时,应以风险控制为重,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可尽量通过选择专业投资机构的基金产品等来投资股票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以来,监管层多次发声“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谈及今后应从哪些方面推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提升居民投资意愿和信心,董忠云建议,第一,要持续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投资环境,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为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信心;第二,在金融机构层面,要进一步支持机构投资者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能力和跨产品、跨市场的投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险资、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提供丰富多样的渠道;第三,监管层和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民众财富管理理念,普及资本市场以及各项理财产品、投资工具的金融知识,积极培育普通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和风险控制理念,助力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获取长期合理回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