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豫东平原,桃花红,杏花白,菜花黄,丁香花开,飘出淡香。一场春雨过后,绿油油的麦田在春风的拂动下缓缓摇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南省太康县杨庙乡后店村村民刘威峰家的40个大棚就建在村西的麦地间。此时,草莓采摘快要结束了,大棚里又种下了西瓜、甜瓜和葡萄,刘威峰和在大棚务工的村民正在忙着给大棚放风。不远处,村口废弃坑塘改建的假山与喷泉相得益彰,水流潺潺;在城里做糕点师的刘勇领休假在家,正放声歌唱;张锦峰大叔尚未开工,在文化广场上散步;李翠兰老两口搬来居村联养点已经一年多,“党的政策好,俺享福了!”

截至2020年底,太康县实现了15.8万余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近年来,太康县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夯实了乡村振兴根基。

“谁不说俺家乡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雨后的杨庙乡后店村,道路整洁,花草带香,村口一户人家院子里的老树发出了新枝丫,一串串白色的花朵随风摇曳。村里的假山旁和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漫步,小朋友玩闹着跑来跑去,一片祥和。

“以前这个大坑又脏又臭,现在好了,整修后,成了俺村里的一景。以前没人靠近,现在大家茶余饭后都爱来转转。”50多岁的张锦峰坐在村口的亭子里休息,指着不远处的假山说。

“以前村里是土路,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后店村支部书记刘清勇说。现如今,村里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路边都装有太阳能路灯。

后店村为了改变村容村貌,推进“一宅变四园”行动,鼓励群众盘活院内闲置土地,充分利用庭前院后废弃空地,把村里农家院变为菜园、果园、花园、游园,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自然和谐,美丽幸福的乡村生活。

近年来,太康县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出动劳力35万人次,对房前屋后、大街小巷、道路沿线、坑塘、沟渠等进行垃圾清理、绿化美化,绿化荒地500亩,修建村内胡同5500公里、整治坑塘220处,清理垃圾450万吨。

同时,实施“三园乡村”工程。对村内废旧宅基地、撂荒地改造成花园、果园、菜园等“三园”3000多亩。如今,“庭前栽花,院后种菜,院中有花,林中有院”已逐渐成了太康农家庭院的新模式。

走进老冢镇刘寨村,村中道路纵横交错,平整笔直,文化墙上“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彩绘清新秀丽,路两旁树木葱茏,垃圾桶摆放有序,家家户户门口干净整洁。

据介绍,该村最早提出,通过实施“五分钱”工程,确保环境长效常治。动员群众每人每天捐出5分钱、一年捐出18元,用于村内卫生保洁费用和评选卫生户奖励。

“我们村现在也实行了‘五分钱’工程,村民们都很支持,谁不想自己住的环境干干净净的呢!”刘清勇说。

“家门口就能挣钱”

5年前,刘威峰还在江苏的一家工厂打工。因为要照顾家中老人,刘威峰盘算着回家创业。

“一开始考虑的是养殖,但是成本太高了,就搞起了大棚种植。”返乡的第一年,刘威峰建了两个大棚,一年下来,挣了两万多元。

看到大棚种植确实可行,刘威峰逐年增加了大棚的数量。“今年,我们种了40个大棚,有瓜果、有蔬菜。”刘威峰说,2019年开始,他投资兴建的后店村大棚种植基地,占地60亩,投入100万元。

“收入还不错哩,一年能挣几十万。”说话间,刘威峰黝黑的脸上流露出朴实的笑容。

刘威峰的大棚种植基地不仅解决了自己及家人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近30位本村及周边村民的就业。庞楼村的乔庆红就是其中一位。

乔庆红今年65岁,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西瓜大棚里给瓜苗放风。“一天60块钱,干一天结一天,不耽误中午回家给孙子做饭。俺自己挣的够花,不用问孩子要钱,胳膊不酸腿不疼,天天都是好日子!”爽朗的笑声,让人瞬间感受到乔大娘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围绕“种、养、加”“短平快”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太康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立足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华瑞农牧食用菌、三叶农牧土猪等种养基地145个,年产值9.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500个。164个光伏发电站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100万元,设置公益岗位9600个;实施电商扶贫,实现涉农产品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支撑。

在老冢镇刘寨村,村里在整治出的60亩废旧坑塘上建设“渔光互补”,塘上发电、塘下养鱼,不仅链接帮扶60户贫困户,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60万元左右的收入。全村流转土地1630亩,建成了构树、金蝉、果树、蔬菜、草莓5个种植基地及3个扶贫车间。村集体每年取得收益21.6万元。2020年重阳节,刘寨村利用村集体经济为全村58名80岁以上老人进行分红,每人分红300元。

“这里就是俺的家”

“奶奶,今天中午吃啥饭?”

“今天中午吃白菜炖粉条、八宝粥和馒头,快来一起吃。”

记者走进杨庙乡后店居村联养点时,时值中午,正要开饭。70岁的李翠兰奶奶正坐在房间门口的桌子旁等着老伴庞在君爷爷打饭。李奶奶前一段摔倒,不慎伤了腿,暂时行动不便。

“我们老两口膝下无儿女,这不从去年开始搬来了这里。这里好的很,有吃有住有玩。我没摔倒时,还跟老姐妹们一起练挑花篮,开心着哩!自己儿女照顾着,也没有这么好啊!这里就是俺的家。”李奶奶面色红润,说话时面带微笑。

不多时,庞爷爷打饭回来了。两位老人,一人一碗白菜炖粉条,一碗八宝粥,一个馒头,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桌子一角放着一台唱戏机,正唱着豫剧。

后店居村联养点是一所废弃学校改造而成的,总占地面积5亩,投资70万元,共有住室27间,食堂、餐厅、娱乐室、水冲式厕所、洗澡间、健身广场等各种生活娱乐设施齐全。入住的特困老人房有三人间、两人间和夫妻间,宽敞明亮,安装有电风扇、空调、电视机、衣柜、应急呼叫器、烟雾报警器。

“我原来在外地打工,村里建了联养点后,我就来这里工作了。平时负责老人的一日三餐,闲下来了,就带着他们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像挑花篮之类的。”联养点工作人员李玉玲说,对老人们都有感情了,“哪位老人要是去走亲戚了,心里还觉得少点啥。”

可口的饭菜,无微不至的服务,舒适的生活环境,真正做到了,进来一人,留住一人,温暖一人。目前,联养点已入住特困老人46人,现有管理人员2名,厨师2名,护理工作人员2名,医护人员1名,为特困老人进行专业生活服务,使特困老人们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医”。

近年来,太康县创新思路、分类施策,积极推行“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有效地破解了农村特困人员兜底保障难题。至2020年底,全县共改建提升乡镇敬老院19所、社会福利院1所、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29所、居村联养点157个,8956名特困人员实现了“五养模式”全覆盖。

“我们村的乡风特别好,每年重阳节都组织活动,邀请村里的老年人吃饭,为他们送去祝福和温暖。”刘清勇说。

每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大棚里当季的瓜果,刘威峰总要送去一些到饭桌上,给村里的老人们尝尝。热爱歌唱的刘勇领也会献歌一首,让老人们乐呵乐呵。

“我经常回来村里,看到村子一天天变得原来越美,老百姓素质越来越高,乡风越来越文明,真是打心眼里高兴!”67岁的刘清晨从太康县委党校退休后,就经常往老家后店村跑,积极参加村里的党员活动,给群众讲课。“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正在筹备活动,献礼建党百年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