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年报陆续发布,不少因商誉大幅减值巨亏的上市公司也随之出现。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在年报中披露商誉减值损失的上市公司已有14家,累计达4.52亿元;而据记者初步统计,在业绩预告中披露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已超过300家,不少企业预计披露商誉减值超过1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主要来源于此前的高溢价并购,投资者需警惕频繁并购且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

3月9日,常宝股份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拟对其并购的什邡二院和瑞高投资合计形成初始商誉,分别计提0.43亿元、1.62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合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5亿元,而该公司在2020年获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24亿元。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已有14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商誉减值损失数据,合计为4.52亿元。

在2020年业绩预告中,上市公司因商誉减值造成业绩“变形”的例子同样频繁出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ST乐通、美年健康、凯利泰等6家公司单独发布计提商誉减值相关公告,而在2020年业绩预告中披露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已超过300家。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公司出现10亿元以上的大额商誉减值,对公司业绩和投资者权益造成较大影响。今年1月30日,万达电影在业绩预告中披露,公司影院业务、影视剧投资制作与发行业务、游戏业务经营业绩不及预期,拟对前期并购影城、时光网等公司计提商誉及资产减值准备40亿元至45亿元。同日,国创高新在业绩预告中称,公司此前收购深圳云房形成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存在明显减值迹象,初步估算本期计提减值金额为28.5亿元至33.45亿元。去年12月23日,ST数知在《关于子公司经营业绩下滑暨存在商誉减值风险的提示公告》中披露,大额计提减值高达56亿元至61亿元。这也是截止目前在年报季中出现的最大规模的商誉减值计提。

业内人士指出,A股高商誉公司众多,大多与早年超高溢价收购资产有关。一些收购标的业绩增速一旦不及预期,便会形成商誉减值。此外,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借用商誉减值大幅计提,将财务风险一次性引爆出清,达成清洗财报的目的,以掩盖之前的财务造假问题。投资者需警惕频繁并购且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

为此,证监会在2021年度的系统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将进一步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建立跨部委协调工作小组,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财政部也在2019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誉减值监管的通知》,要求财政部驻各地的财政监察专员重点关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是否全面、客观,是否对企业商誉减值测试履行了必要审计程序。

严监管背景下,A股市场商誉减值整体规模有所压降。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部A股上市公司商誉规模共计1.28万亿元,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为2.84%,与2019年的1.39万亿元、3.40%相比出现明显回落。(罗逸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