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我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潜力而言,特别是就我国还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而言,我国目前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继续提升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蔡继明解释,“十三五”期间前四年(除去受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从56.1%提高到60.6%,表面上看已经高于2017年世界平均水平的54.8%,但仍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66%、高收入国家的81%的平均水平。
蔡继明告诉记者,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总体上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谈到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蔡继明表示,在推进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改善和提升居民的市民化程度,从而使我国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是,如何加快从医疗、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方面逐步提高非户籍城镇常住人口的市民化程度。”
县城城市化和补短板强弱项不能一刀切
县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县城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蔡继明表示,2019 年县城及县级市城区 GDP 占全国 GDP 的近 1/4,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 1.55 亿、0.9 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 30%。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但不少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环境卫生设施缺口较大,市政公用设施承载能力有限,产业培育设施比较薄弱,对扩大内需的支撑作用不强,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承载能力较弱。
蔡继明表示,我国人口增长放慢和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规律,决定了有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城可能面临萎缩或在某些方面减量发展,建议把补短板、强弱项的有限资源在不同类型的县城中合理配置。(乔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