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项战略任务。从深层次看,“完整内需体系”是嵌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新命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适配性地扩大内需,须以改革为动力,并纳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

刘尚希认为,关于内需的定位,应从“温饱型”需求转变到“品质型”需求,以生活品质提升为扩大内需的基准。他表示,内需体系,归根结底,是人们生活的需求体系。这在过去,主要是温饱型的需求,有吃有穿有住;而在当前及今后,随着我国人均GDP不断提高,2020年已超过1万美元,基于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大,要吃好、穿好、住好,还要环境好。这就意味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不仅品质上在提高,范围上也在扩大,要求好山好水好空气,对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城乡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完整的内需体系既包括花自己钱形成的个人消费,还包括花政府钱形成的公共消费。当然,这也离不开各种投资。随着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扩大,公共消费变得愈加重要,其份额也要相应扩增。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并形成合力。”

刘尚希指出,扩大内需,不光要有钱有收入,还要有合意的好东西。从经济学来看,荷包里有钱,持币待购,不构成现实需求,只是潜在需求。所以,培育内需,仅仅让人们的腰包鼓起来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潜在需求释放出来,变为现实的内需,供给至关重要。只有生产出合意的东西来,消费意愿变成了行为,内需才算是真正形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的需求是供给创造的。要做大做强内需,供给的灵活响应是关键。

“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从供需两侧发力,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要硬。”刘尚希表示,首先,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一项基础性的改革。土地、资金、电力、油气、运输、技术、知识产权、劳动力和数据等新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程度不够,应作为当前经济改革的中心,重点推进。其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目前的4亿人扩大到“十四五”末期的8亿人,必须缩小低收入群体规模。农民的市民化,不只是一个户籍问题,还涉及市民化的成本分担,应尽快形成一个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再次,重塑我国内需体系的空间形态。随着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日渐演变为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需体系的空间形态也随之表现为以城市为主导。当前内需乏力,固然有疫情和经济的影响,但从战略上看,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有直接关系。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还未超过50%,也就是说,真正的市民不到全国人口一半。人口的城市化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直接影响了内需同步扩大。扩大内需战略要走城市化之路,形成新的内需空间形态。为此,需要城市化改革与市场化改革协同推进,加快人口的市民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