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直火爆的周期付息存款产品如今已是昙花一现。《证券日报》记者近期发现,多数民营银行周期付息产品已不见踪影或显示“售罄”状态。对此,记者咨询多家民营银行客服获悉,多数银行已停售该类产品。

周期付息存款产品加速退出市场的同时,部分民营银行的揽储招数,除了存款送礼等经典老招之外,开始在产品设计上玩出新花样——推出质押功能和存款赠积分活动。

银行客服称“新产品即将推出”

近年来,央行持续整治不规范存款产品。随着监管“组合拳”规范创新型存款,互联网平台存款产品下架、靠档计息产品相继被规范后叫停,近期周期付息存款产品也在规范中。

央行2月8日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周期付息”产品与活期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产品同属于“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要督促整改。

记者从一位民营银行相关人士处确认,由于监管指导高息存款需要整改,因此部分民营银行近期已经叫停周期付息存款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多家民营银行APP发现,多款周期付息存款产品目前已下架或显示售罄。

以华通银行为例,1月下旬还有多款“周期付息”存款产品,比如在“福e存”存款产品中,起投金额1000元、满7天每期派息收益率为3.7%,满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每期派息收益率分别为4.1%、4.3%、4.5%、4.6%。周期付息存款产品已经销声匿迹,目前,1年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仅为2.25%,3年期存款产品年利率为4.125%。

一家亿联银行APP显示,其周期付息存款全部售罄,目前仅有一年定期在售中,利率仅为2.1%。该行的客服称,售罄背后系银行根据市场的情况和产品的运行情况对周期付息存款产品进行了调整,目前此类产品已经停售,即将推出新的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周期付息存款产品在加速退出市场的同时,即通过高息产品吸收存款这一渠道受限,部分民营银行通过宣传存款送礼、产品创新、额外的积分奖励等方式拉存款。

例如,某民营银行一年期储蓄存款当月日均存款达10万元,当月即可获得健康礼包,多存多送,最多可赠送12次。

记者还发现,部分民营银行在产品设计上“玩”出新花样。微众银行近期开始在5年期4.2%和3年期3.85%定期存款上,加上了“可质押”3个字眼,并且注明“质押功能即将上线”。

也有民营银行推出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赠积分活动。例如,众邦银行的定期存款5年(支取无忧版),提前支取除了活期利率之外,还可获得一定数量的bang豆,根据该行APP上示例,1万元存入1年提前支取可获取3万多bang豆,折算年利率差不多3%,以及加上活期利率0.35%,也就是可获得3.35%利息。

民营银行还加大了微信渠道的推广力度,通过微信公号推出营销活动以促进和激活众多客户,此外,还通过银行工作人员的朋友圈进行银行存款的营销。记者发现,近期不少民营银行员工的朋友圈里都是存款营销广告。

存款业务合规性有待加强

周期付息存款产品被规范在预料之中。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按周期付息与提前支取靠档利息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原理上没有任何区别,一个是固定时间付息,一个是根据储户提前支取时间计算利息,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本质还是一致的,均是利用高利息吸引客户。

“存款利率定价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也连续打出“组合拳”,对各类不规范情形实施穿透式监管。此次部分银行停售(周期付息型产品)的举动或成为一种信号,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银行采取类似措施以谋求存款业务的合规性。”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苏筱芮看来,基于合规因素考虑,不止一家银行停售或计划停售这一产品。

也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民营银行揽储手段花样翻新其实反映了银行负债的现状。无论是送礼还是产品设计创新等都是中小银行缓解揽储压力的一大创新,但是商业银行揽储压力将长期存在,尤其是民营银行,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在知名度和网点上都没有优势。

苏筱芮称,在互联网平台存款渠道关闭后,未来,中小银行需要厘清自身的业务结构与规模占比,通过加强同业融资来缓解监管带来的冲击;要认真评估监管指标,如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核心负债比例等重要监管指标,进行压力测试;要加紧平衡收入结构,做好客户精细化运营,大力发展自营渠道,借助网点优势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地方法人银行应坚守定位,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精耕细作。(彭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