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如何形成有序的就医格局,让常见病患者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由于城乡、区域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仍然存在,人才短缺成为基层医疗的短板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补人才短板,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提案。

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在山东济南济阳区的一个农村卫生室,当地的村医从赤脚医生做起,已经工作了四十余年。但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这名村医却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得到职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由于收入水平不高,缺乏养老保障,66岁的他在做乡村医生的同时,还要做两份其他的工作才能维持生活。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卢林在调研中遇到的一个案例。他在走访山东多个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后发现,受条件所限,村医们很难有一个培训和加强学习的机会。而且乡村医生年龄普遍偏高,年轻的村医数量较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在现有体制下,村医的待遇保障不足,村医只能想办法靠其他工作增收维持生活,年轻的医学生也很难会到乡村服务。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还是非常脆弱的。”卢林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卢林反映的情况并非个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97.1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6万个、村卫生室61万个。在这近百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强、人才紧缺成为共性问题。

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短缺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关键因素。新鲜血液注入不足,难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中,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全科医生往往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生需求较大。卢林告诉记者,目前大量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并非定向培养,在接受教育后,这些全科医学人才自由流动,受职业发展和待遇影响,这些医学生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和大医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通过定向人才培养、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条件,引导更多优秀医学人才扎根基层卫生服务事业。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18年起,每年有4000名以上经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定向医学生持续不断地补充到农村基层并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23个省份开展农村高职(专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为村卫生室和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在招生培养方面,自2021年起我国开展全科医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扩大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

筑牢基层医疗根基

在鼓励医学生深入基层,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如何提高现有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乡村医生身份待遇,也是筑牢基层医疗根基的关键。

作为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乡村医生的身份和待遇问题一直受到关注。记者了解到,当前大量乡村医生待遇水平低,没有相应的编制,发展空间较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多地也在探索“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的用人机制,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提高村医待遇。例如,安徽通过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等方式进行接续培养,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等资格的乡村医生,优先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提升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增强村医岗位的吸引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许继伟认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设施相对滞后,应加强政策倾斜。建议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津贴补贴标准,逐步实现县、乡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同职称同待遇,稳定村医队伍。

除提高基层医疗人才待遇保障外,卢林认为,对乡村医生而言,加强学习培训,对提高基层医疗人才自身业务素质也尤为重要。卢林建议,要继续加强对现有乡村医生的培训,重点培训高血压、糖尿病、儿科常见疾病和中医适宜技术。通过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才能将患者留在基层,让患者不必跑腿,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好病,践行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李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