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负担为什么依然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教育公共服务如何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择校”冲动为何仍然存在?教育开端重心下移,“入园难”“入园贵”症结何在?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一个都不能少” 如何实现?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三五”以来,教育系统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奋力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在收官交账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回答了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社会热切关注的“教育之问”,推动中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校外负担重:堵疏结合重建生态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把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始终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张志勇表示。
据张志勇介绍,1999年,中共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经过多年努力,全国教育系统以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为抓手,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着力点,以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引领,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校内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不同步,校内减负、校外加负,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新挑战。”张志勇说。
按照中央指示,教育系统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校外学习负担为重点,打响了一场修复教育生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网络教育协同育人的攻坚战。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重要文件。文件确定了‘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的战略方针。”张志勇表示。
从2018年开始,全国教育系统按照“标本兼治、内外联动、疏堵结合、重建生态”的政策思路,确定治理校外学习生态、优化课后学习生态、规范网络学习生态、完善家庭教育生态的全域教育治理策略,全力推进校外负担治理攻坚战。
教育部担当前线总指挥,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地协同作战,打出了教育治理的“组合拳”。国家先后出台《减负三十条》、《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等。
经过一系列治理,教育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目前,26个省份出台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具体实施方案,各地按照校内提质、校外规范的思路,努力实现科学减负。据统计,全国36个大中城市66.2%的小学、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43.2%的小学生、33.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参与教师比例分别为58.3%和35.1%。监管部门对学习类APP提出的规范意见优化了学生网络成长环境,得到社会各方良好反馈。
“大班额”:城乡统筹固本扩源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越农村人口,这不仅是中国人口版图的调整,更是中国城乡教育结构的拐点。千千万万的儿童随着父母进城务工,城镇学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乡村弱”“城镇挤”,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破解乡村学校不断“空心化”、城镇学校“一位难求”的教育困局?张志勇表示,按照中央要求,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提出“全国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工作目标。“教育系统奋力作为,按照‘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指示,坚持城乡统筹、固本扩源的战略,坚持稳定乡村教育,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张志勇说。
包括,通过强化源头控制,建立招生入学工作预警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确保中小学校起始年级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班额招生,坚决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聚焦重点地区,扩大城镇中小学学位供给;稳定乡村教育,中央财政下达资金361亿元,实施“全面改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项目,将消除大班额作为重点任务,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资源供给;加强督导检查,约谈消除大班额任务重、进展慢的地方负责人,对11个大班额超过6%的省份进行工作进度通报。
经过不懈努力,农村学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最好的建筑在学校”得到公认。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降至1.16%,在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目标任务。高中段教育在提高普及水平的同时,改善普通高中办学保障条件,加快推进消除大班额,2020年大班额比例比2019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
“择校热”:依法治教标本兼治
近年来“择校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热切期盼,也反映了民办学校通过各种选拔“掐尖”抢生源等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教育焦虑。
张志勇认为,解决“择校热”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教、标本兼治。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按照《民办促进法》的要求,坚持民办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坚持公办民办学校互不享有招生特权,一律坚持免试就近入学。
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通过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整顿招生秩序、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掐尖招生、提前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等顽疾,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和家长焦虑。”张志勇说。
据监测,2020年民办学校“择校热”大幅降温,热点民办学校报名招录比大幅下降,上海、西安、杭州等多地民办学校报名人数比2019年减少一半左右,家长选择民办学校时更为理性、慎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11个领域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显示,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名列第一。中国教科院开展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名列前茅,对小学满意度达87.4%,对初中满意度达80.7%。
“入园难”“入园贵”:正本清源公益普惠
2011年,我国在世界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开始从义务教育转向学前教育,特别是随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城的不断加速,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的教育挑战首先在学前教育中显现,一时间,“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1985年到2010年,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上,对学前教育采取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办园为主的方针,政府办园严重不足,民办幼儿园成为了学前教育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普惠公办学前教育一位难求,而优质民办学前教育学费高昂,人民群众意见越来越大。”张志勇说。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学前教育文件。该意见提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强化了政府责任,拨正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由此,以“扩资源、增普惠、建机制、提质量”为重点,一场全力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攻坚战打响。通过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国家层面成立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小组、建立整改台账和进展信息监测系统等举措,有关部门将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内容,并约谈任务较重、进展缓慢的省份,逐省会商整改措施并联合住建部印发治理情况通报,推动各地加快整改进度,推动各省(区、市)制定完善小区配套园建设管理办法,建立改善学前教育的长效机制。
“截至2020年底,各地完成整改2.02万所小区配套园,完成率达到99.2%,全国共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治理工作解决了多年难以解决的配套园流失问题和新建居住区幼儿园配套难问题,一大批幼儿园降低了收费、提高了质量,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张志勇表示。
到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5.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6%,分别比2019年提高1.8、8.7和6.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中央提出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
“控辍保学”:综合治理精准施策
“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中央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
张志勇表示,2016年11月,聚焦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 “十三五”规划》。由此,教育系统尽锐出战,教育部党组成员对口联系52个未摘帽县,发起“不让一个儿童失学、辍学,让教育的幸福之光照亮每个家庭”的“控辍保学”攻坚战。国家先后建立“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比对机制,指导各地逐一核查,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实施精准控辍;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着力解决因学习困难、外出打工、早婚早育、入寺信教而辍学等问题,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机制,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各地综合运用感情、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方式进行劝返,指导各地认真做好返校学生安置工作,建立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心理辅导和真情关爱,确保劝得回、留得住;指导各地“一县一案”制订“控辍保学”工作方案,2075个县制订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27个省出台了“控辍保学”实施办法。
为巩固成果,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 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健全联控联保机制、定期专项行动机制、应助尽助救助机制、依法控辍治理机制、办学条件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万人降至6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全部动态清零,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保障”这项重大政治任务。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家庭幸福和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张志勇表示,三年多来,全国教育系统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先后打赢了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大班额”“择校热”“入园难”和“控辍保学”五场攻坚战,向中央领导提出的“教育之问”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张利民 李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