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无私奉献和主动作为给社会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志愿服务再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志愿服务将迎来哪些发展新机遇?

现状:实名注册1.92亿 志愿服务势头旺

从2019年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到2020年的“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发展”,近年来,“志愿服务”一词连续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1.92亿,志愿团体总数79.46万个,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发布的志愿服务项目501余万个,志愿服务时间达27亿小时之多。

3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多年来,志愿服务已成为展示首都文明风貌的名片。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市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常住人口的20.6%。

3月5日,《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创新增加“时间储蓄”制度,在全国率先将“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法定化,规定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根据其志愿服务时长,优先提供志愿服务。条例规定,志愿者享有获得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权利。

截至去年底,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海志愿者网”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已超过520万人,上海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1%,比2019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在各类志愿服务项目中,志愿者参与比例排在首位的是“疫情防控”,占比75.7%;其次是“社区服务”“垃圾分类”“文明实践”和“爱国卫生”,占比分别为61.3%、56.7%、52.8%和37.1%。

目前,武汉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98.4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为17.7%。武汉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注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考公务员、招生、征兵、聘用员工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征集和聘用星级志愿者。

问题:数据整合欠缺 权益保障待细化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加速发展,志愿者人数及志愿服务组织快速增长。但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保障不充分不落实、政府和社会的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挫伤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四川省政协委员李俊英在四川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表示:“希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长期有效的全方位、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郑军认为,尽管目前发展态势迅猛且发挥作用巨大,但是我国志愿服务在机制建立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存在管理多部门、注册多平台和规范登记少等现象。“越来越多的部门、行业、群团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且各层级、各地方均有志愿者注册平台,数据和系统普遍不能共享兼容,缺乏整合”。

李俊英建议,对于在全国志愿服务网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500小时的志愿者,在得到民政部门五星级志愿者审核认定后,在其志愿服务证上加以标注并发放荣誉证书;优先录用三星以上志愿者为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对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给予激励补贴。同时,对资深志愿者、五星级志愿者和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奖励和优待。

“我国现在的志愿服务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志愿服务发展也不平衡。”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张祖平表示,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普及,但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也不清楚哪些志愿服务项目在招纳志愿者。他建议在公共场所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同时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及时有效地传播招募信息。

对策:促进服务规范化 专业化发展是方向

为确保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记录真实、准确、完整,民政部日前发布了《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业内人士预测,办法实行后志愿服务记录将更加规范。

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王忠平认为,从志愿者层面应增强志愿者的培训保障,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志愿者学院或培训基地,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志愿者的需求,毕竟中国志愿者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如何能保证志愿者的各项权益如知情权、选择权等,是目前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的难点。特别是各地出现了关于志愿者的一些负面信息,如滥用志愿者名义牟利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志愿者的相关权益”。

日前发布的《广州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未来志愿服务事业需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创建“专业社会服务+社工+社区”的三级联动系统,为社工和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增能、赋能;用好现有的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志愿服务项目创新管理系统;健全志愿服务内外部制度体系。

王忠平还提出,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以信息平台为载体联通志愿服务数据信息,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精细化管理、自动化控制,提升志愿服务便捷性和科学性,成为推进志愿服务向纵向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更精准更有效率。(李远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