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庞大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传统信贷模式已难以奏效,在疫情的助推下,“无接触”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正蓬勃发展。然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并非难点,数据短缺才是最大的“痛”。

银行发力数字普惠金融

记者调研发现,传统信贷模式下,一位银行客户经理最多同时跟进20笔贷款业务,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总量已超过1亿户,面对如此庞大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传统信贷模式难以维系。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面交流沟通、金融业务办理等受到限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需求更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投入建系统、设模型、搭平台、推出线上产品,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例如,2020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企E贷·信用贷”线上“非接触式融资服务”,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帮扶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农业银行加快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领域的线上产品研发,上线小微客户服务平台、小微业务经营管理平台、小微企业客户行为风险识别系统,建立“模型+客户”双重管理、“线上+线下”统筹协调的小微线上业务贷后管理模式。

工商银行加快“数字普惠”升级,完善“经营快贷”“网贷通”“数字供应链融资”三大重点线上产品;完善数字供应链融资工具,研发数字信用凭据、“e链快贷”等产品;提供线上“无还本续贷”服务,2020年累计为7万多家小微企业提供400多亿元的续贷支持。

建设银行打造“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和“交易快贷”四大线上产品体系,研发上线“智慧工商联”服务平台,构筑线上全流程监测预警防线,持续提升模型风险管理水平。

中小银行也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江苏南通农商银行建设了智能决策系统,实现200万元以内小微信贷业务全流程自动化处理。齐商银行研发了“纾困e贷”纯线上信贷产品,客户从手机上发起借款申请,十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审批放款。江西银行推出了“手机秒贷”“云企链”“掌上微贷”“微企贷”等信贷产品。赣州银行打造小微“信贷工厂”,加快推动小微授信业务标准化、线上化、集约化经营。

数据缺失成短板

“只要有数据,我们就可以开发相应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对应行业的小微企业。但是‘缺数据’,是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最大的痛!”一家国有银行山西分行的负责人说,“普惠金融不仅仅是银行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数据支持。”

“医保贷”是多家银行已经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该产品主要服务药店、专科医院等小微企业,以医保卡刷卡交易年累计总金额为数据支撑,提供信用贷款服务。但调研发现,银行很难得到该产品所需的医保交易数据。

数据安全问题可能是医保部门的担忧所在,但银行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能够解决。

“银行并不需要拿到医保交易的原始数据,只要在客户授权的基础上,能够到医疗保障部门查询数据即可,数据安全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上述负责人说,尽管如此,银行从医保部门获得数据支持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医保贷”系列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很难获得大规模发展。

调研发现,在浩如烟海的数据类型中,社保、用电、用水、用工等信息是能够反映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有效数据,但银行获取这些数据存在多重障碍。尤其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用电、用水数据“收集难”,是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大难题。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国家电网负责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供电服务,但有的国网营业厅归总部管理,有的归分公司管,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不统一,导致数据并没有打通汇总,所以银行现在没有渠道能够获得国家电网的全部用电数据。

“相较于用电数据,用水数据来源则更为分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自来水公司,甚至有的城市有两个。数据来源分散导致收集企业用水数据的难度很大。”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数据引入的巨额开支也让许多中小银行望而却步。调研发现,一些大型银行一年的数据引入费用可以高达数亿元,但一些城商行每年的数据引入资金只有几十万元,相对于数据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负责人表示,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别是当前发展线上业务,要对企业进行立体画像,对企业 “大数据”的需求越发迫切。目前,除了央行征信和银行内部数据以外,小微企业数据主要分散在工商、司法、海关等政府部门,条块和部门分割,整合利用率低,且大多不对外开放,银行获取数据成本高、难度大、渠道不通畅,数据碎片化问题普遍存在。

而数据质量和丰富度、真也实性亟待提高。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反映,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获取数据的途径不统一、数据开放程度不统一等问题,银行实际获取数据的维度较少。

此外,目前大数据市场中,数据服务公司数目众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通常会选择与数据公司进行合作。有银行担忧,数据公司数据来源的合法性、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多管齐下力促“破题”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周振海建议,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加强基层试点。建议统筹规划新时代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框架,将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产业支持和财税支持政策,营造数字普惠金融良好政策环境。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积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技术,提升网点服务“上云”,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

做好顶层设计,打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已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其次,银行应设立数据管理部门,加大数据收集力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建议,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打通数据内部共享,不断拓展公共服务、电商以及各类运营商的数据资源,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支撑。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应充分深入研究各类数据对普惠金融的价值,分析哪些数据可以帮助银行精准地识别有效客户,判断哪些数据在识别有效客户中具有普遍性,哪些数据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有效,哪些数据只针对某类客户群体才有应用价值。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重点数据收集工作进行重点部署、重点突破。

最后,鼓励引导银行根据数字普惠金融要求,变革管理和运营模式。

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高级专家刘刚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不仅仅是推出一些线上产品或服务,随着其深入发展,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管理、组织、流程等方面的深刻影响,银行应进行管理和运营模式变革。

刘刚建议,银行可以通过前台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倒逼”中后台流程变革。以线上产品为例,银行亟须建立差异化、零售化、系统化的制度体系,突破原有的客户准入、限额、线上评级、核销等制度束缚,提高客户体验和分行积极性,满足线上融资发展的需要。(余蕊 陈国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