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风口之下,老牌肉食巨头也抑制不住“造肉”冲动。而加码人造肉背后除人造肉行业超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还有双汇发展净利润、营收增速双降的焦虑。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相较于布局人造肉新领域,双汇发展重点应是如何推出受欢迎的产品扩大销售,提升产品毛利率。
入局人造肉
5月22日,双汇发展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成立了素肉产品研究所,积极开展素肉类产品的研发,目前推出有“双汇发展素食界”植物蛋白肉等素食类产品,满足市场对素肉产品的需求。
关于此次成立素肉产品研究所的原因以及未来的产品规划,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双汇发展,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双汇发展此前便有布局人造肉的想法。2020年5月,双汇发展宣布收购控股股东罗特克斯持有的上海双汇发展、意科公司、杜邦蛋白、杜邦食品、芜湖进出口、上海史蜜斯等6家公司部分股权。其中,收购的杜邦蛋白、杜邦食品均专注植物蛋白领域。
另外,此前双汇发展联手阿里在天猫“豆趣联名正当红”全球经典IP吃豆人40周年主题会场开设“蛋白素肉”专区。当时就有人猜测,双汇发展已经开始储备有关于人造肉食品的技术研究。
吸引双汇发展入局的是人造肉超百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据Marketsand Markets预测,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1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增速最快。
公开资料显示,人造肉分为植物肉和培养肉两类。植物肉是以大豆蛋白或豌豆蛋白、小麦蛋白、魔芋等作为原料,并添加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用纤维制作而成;另一种培养肉则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在培养基内,利用取自动物体内的干细胞离体培养技术来制造肌肉组织。双汇发展此次宣布推出的人造肉产品属于植物肉类别。
盈利不易
除了人造肉市场的风口诱惑,双汇发展进军人造肉的背后或许还因为自身的净利润下滑、营收增速放缓。
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双汇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82.84亿元,同比增长4%(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长46.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1亿元,同比下滑1.61%(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3.82%)。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双汇发展业绩变脸主要与本轮国内猪肉价格起涨以及双汇发展本身的高存货量有关。
相关资料显示,双汇发展在2019年和2020年都大幅增加进口猪肉,而进口猪肉价格从2019年开始迅速上涨,2019年末和2020年一季度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快速下降。双汇发展的存货从2019年中期的72亿元增加到2020年中期的93.7亿元,显然这部分存货购于猪肉价格的顶峰,对双汇发展盈利空间造成挤压。
盈利能力受挫,双汇发展便把希望寄托在高毛利的人造肉身上。数据显示,一季度,以屠宰业和肉类加工业为主的双汇发展毛利率为16.26%,而美国“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毛利率高达30.2%,是双汇发展的近两倍。由此可见,人造肉企业盈利能力已经远超传统肉类公司。
盈利能力待考
虽然人造肉毛利率较高,但在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之前,双汇发展想要借助人造肉产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
“人造肉以植物蛋白为原料生产各种模拟肉类产品,在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上与真肉相似,因此技术门槛和成本也比较高。在行业大爆发之前,盈利难是人造肉新兴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朱丹蓬表示。
以Beyond Meat为例,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20年一季度才扭亏为盈,2021年一季度再次亏损。财报显示,Beyond Meat第一财季净营收为1.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净亏损为2730万美元,业绩同比转亏。
对此,Beyond Meat在财报中解释,业绩亏损主要是由生产试验活动的增加、总体员工人数的增长、公司销售费用中包含的较高运费以及与去年同期相比较高的股权奖励费用。
此外,市场接受度较低也是双汇发展开拓人造肉的又一掣肘。由7.7万人参与的“人造肉汉堡与炸鸡二选一的投票”结果显示,有1.6万人选择人造肉,3.1万人不会选择人造肉,还有2.7万人选择观望。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价格贵、口味上也无法和真肉媲美,所以不会再第二次吃”。在业内人士看来,人造肉目前还难以取代真肉,如果复购率不高,这一市场将无法真正成为蓝海市场。(钱瑜 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