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60亿规模的A股可转债发行已获证监会核准,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值得注意的是,截至8月8日,包括常熟银行、民生银行、厦门银行、长沙银行等在内的6家银行披露了可转债发行计划。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有850亿元规模的商业银行可转债登陆市场。

另外,今年以来,同样作为资本补充工具的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变化——二级债发行量较去年出现“井喷式”增长,而永续债发行则较去年同期“腰斩”。

850亿可转债蓄势待发

8月4日,常熟银行发布公告称,证监会已核准该行公开发行面值总额60亿元的可转债,期限6年。若本期债券落地,这将是该行第二次发行此类资本工具。2018年,常熟银行发行30亿元可转债,因触发强赎条件,该期可转债于2019年5月赎回。

据悉,2022年获监管批复可转债的银行已有2家。今年3月,重庆银行获准发行130亿元可转债,并于4月发行上市。从行业已披露发行可转债计划来看,仍有不少银行正“跃跃欲试”。梳理期上市银行的公告可以发现,截至目前,包括常熟银行、民生银行、厦门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和瑞丰银行在内的6家银行计划发行可转债,但绝大多数停留在董事会提案或股东大会批准阶段。若各银行发行预案获得证监会核准,未来预计有850亿元规模的可转债进入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笔来自民生银行,该行计划发行可转债规模达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可转债发行都一帆风顺。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早在2017年3月就公告论证了发行500亿元可转债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可行报告。尽管该行多次公告提示可转债发行或将摊薄即期回报,以及相关补救措施,但在将3年后才获证监会批复。然而批复下发几个月后,2020年9月,民生银行收到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书,要求该行进一步解释此前的诉讼、行政处罚、内控制度、理财业务整改进度、资产质量等一系列问题。2021年6月,民生银行就可转债发行申请第二次回复了证监会相关反馈意见;2022年6月,该行股东大会再次通过了可转债相关决议,截至目前仍未有具体发行时间表。

可转债兼具股债优势受欢迎

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本补充工具,年来上市银行纷纷发行可转债。截至今年7月末,已有24家银行发行了25只可转债,其中已有8只以99%的转股比例退出,目前存续的17只可转债规模共计2905亿元。

可转换债券是债券持有人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票的债券。如果债券持有人不想转换,则可以继续持有债券,直到偿还期满时收取本金和利息,或者在流通市场出售变现。如果持有人看好发债公司股票增值潜力,在宽限期之后可以行使转换权,按照预定转换价格将债券转换成为股票,发债公司不得拒绝。该债券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公司的债券利率,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降低筹资成本。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还享有在一定条件下将债券回售给发行人的权利,发行人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强制赎回债券的权利。因此,可转换债券兼有债券和股票的特征,具有债权、股权和可转换三个特点,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具有吸引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银行可转债在转股后可以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资本成本相对低一些,因其兼具股债优势,发行主体优质,较受投资人欢迎。不过,可转债补充资本受投资人转股限制,可转债存在被上市公司强制赎回风险。“目前,由于部分中小银行内源补充资本存在不足,外源融资渠道相对窄,在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和宽信用环境下,部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需求仍较大。”周茂华说。

二级债井喷 永续债腰斩

同样能够补充资本的次级债券,也成了各类商业银行的主要“补血”渠道。今年以来,银行次级债发行市场较去年同期发生明显变化——二级资本债较去年同期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永续债发行“遇冷”。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国各类银行发行二级债规模达4129.1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62.6亿元大幅增长255.17%;2021年银行共发行二级债6170.73亿元,而今年仅前7个月就已达到了去年规模的67%。

对于中小银行发行门槛相对较低的永续债,今年以来情况明显不同于去年同期。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银行仅发行永续债163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185亿元基本腰斩。

年来,二级债、永续债发行量明显提升,其中国有行发行规模占主导,城、农商行发行数量较高。总体来看,截至8月8日,包括二级债、永续债在内的全市场存量银行次级债规模达5.29万亿元,其中二级债达3.02万亿元,占比逾六成。

从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对象来看,民生证券研报显示,二级债与永续债的投资者结构有明显差异:二级债主要持有者为银行自营和非法人产品,合计占比超90%;银行永续债方面,尽管国内尚无公开数据披露,但结合国际经验,预计主要投资者为非法人产品。

从资本补充角度来看,周茂华分析,各类型银行资本水整体处于合理区间,但部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仍有一定压力;银行通过多种补充资本工具,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经营抗风险能力与信用扩张能力。

对于年来银行加大资本补充力度的行为,周茂华认为,部分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主要是国内企业经营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银行需要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同时,特殊环境下,银行需要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加大信贷逆周期投放力度,加快推动经济回归正轨。另外,相对于大型银行,部分中小银行在网点、品牌、经营与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融资渠道较窄,资本补充压力更大。(谢忠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