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红色或鲜红色的斑通过鼻梁相连,犹如一只蝴蝶覆于面部,此为“蝶形红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症状之一。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SLE是红斑狼疮各类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多发于15-45岁生育年龄女性,病变累及多器官和系统。其中,75%的SLE患者会出现肾脏损伤,病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同时,SLE易反复复发、难以治愈。
4月11日,全球首创双靶点治疗SLE的创新一类生物新药泰爱®(泰它西普)中国上市会在北京举办。记者在会上了解到,SLE发病机制复杂,药物研发难度大。《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显示,我国SLE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疟药几大类。SLE传统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仍困扰着全球SLE领域的医生和患者。据统计,约60%的患者疾病持续活动或反复复发,长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会导致患者器官不可逆损害,甚至诱发感染、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李梦涛在会上提到,临床剖析SLE的发病机制发现,有多种因素参与SLE的发病,其中B细胞是SLE发病机制的核心,BLyS和APRIL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个BLyS/APRIL抑制剂,解决了天然TACI易于降解和蛋白质表达困难的问题,有效阻断BLyS和APRIL与受体的结合。Ⅱb期临床研究显示,泰它西普治疗组(80 mg、160mg、240 mg)患者在48周时均具有较高的SRI-4应答率,泰它西普高剂量组的应答率可达79%,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2%,相比贝利尤单抗疗效更加显著。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张奉春在会上透露,研究数据显示,对比安慰剂组,泰它西普治疗组的BILAG指数恶化比例和PGA评分恶化比例更低。基础及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免疫学指标改善方面,泰它西普能使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显著下降,但能始终维持在正常值下线以上,补体(C3、C4)显著上升,同时未观察到非预期的不良反应,显示出较好的安全耐受性。融合蛋白消除半衰期相对单克隆抗体更短,同时,泰它西普下调免疫球蛋白水平成剂量依赖性,临床中如出现安全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剂量或停药,使用更加灵活。
据悉,泰它西普已获得国家优先审评资格并获批SLE适应症。今年3月12日,该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在中国拉开SLE双靶治疗的序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授予泰它西普快速审批通道的资格,正在启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III期试验。
(代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