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权威考古刊物《古物》杂志(Antiquity)近日线上发表的最新文章中,披露一个重大发现: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荥阳官庄遗址的一处大型青铜铸造作坊内,发现了世界上经碳14测年确认的最古老的铸币作坊。
该论文第一作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赵昊说,这个作坊的铸币生产活动发生在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550年,处于中国春秋时期。
铸币作坊:在9个堆积单位中发现54枚芯范
官庄遗址位于郑州市荥阳市高村乡,此前已发现一座完整的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城市遗址。考古人员在靠近内城南门外发现大面积的铸铜、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其中尤以铸铜作坊区面积最大。
2017—2018年,郑州大学考古队在该作坊田野发掘过程中,辨识出4类与布币铸造相关的遗存,包括空首布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及外范。其中最能直接表明官庄铸铜作坊生产制式化金属货币的遗存是空首布的芯范,考古人员在那里发现了4枚青铜布币,在9个堆积单位中发现54枚芯范。
根据对空首布成品的CT影像观察,这些芯范与遗址中所出土的2枚空首布成品銎内所嵌留的芯范完全一致,横截面也呈六边形,由此确定这些成品布币就是在官庄遗址生产的。
赵昊说,发现了钱币并不令人特别惊喜,而铸币陶范的发现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这意味着一个非常古老的铸币作坊的存在。
他进一步说:“钱币就是用来流通的,可以在很多地方出现,但在那个金属货币刚开始流行的春秋时期,铸币的作坊显然数量极为有限。”
赵昊与他的考古团队在荥阳官庄发掘的这处铸币作坊,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属于一处规模很大的青铜器铸造作坊的一部分,其主体为一座具有“凸”字形格局的两周时期城址,始建于公元前800年前后。
“整个作坊以铸造兵器、礼器和车马器为主,而钱币则是工匠们‘顺便’制作的,所以铸币遗址所占的面积比较小。”赵昊说。
用遗址中浮选的小米作为测年样品
最适合碳14测年法的是植物种子,而且最好是一年生的植物种子。赵昊告诉记者,“因为碳14测年表明的是有机物死亡的时间,而树木往往可以生长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在官庄的铸币作坊遗址灰坑里,赵昊和他的团队发现了碳化的小米和小麦,应该是来自当时铸币工匠们吃的粮食。
该作坊所属的年代,便是通过对碳化小米的分析得出的。“因为小麦数量较少,并且还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得到的外来作物,而小米则是中原本土作物,测小米会更准确更放心。”
此次研究中,郑州大学考古团队选择遗址中浮选的小米作为测年样品,并通过选取连续堆积单位样品提高测年精度。
经由美国贝塔年代学实验室测定,确认官庄的铸铜生产活动大致开始于公元前814年至公元前750年。其铸币生产活动发生在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550年。这一数据首次提供有关中国早期铸币遗址的绝对年代信息,也使官庄遗址成为经碳14检测确认的世界最古老的铸币作坊遗址。
“我要强调的是:官庄遗址的这些布币并非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钱币,目前土耳其以弗所古城的金币窖藏仍是考古工作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赵昊说,“不过以弗所古城并未发现铸币场所。因此,官庄遗址这个春秋时期的铸铜工坊,是迄今考古发现且经碳14测年确认的世界最古老铸币厂。这也再次说明了中国在世界早期货币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首次提供了有关中国早期铸币遗址的绝对年代信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布币铸行的年代,一般都认为起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布币在春秋战国时通货300多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废掉了原先的货币,统一铸秦半两钱。但何时开始铸造制式化金属货币一直未有确切的说法。
迄今为止,中国在三个地方发现了春秋时期铸币作坊遗址,分别位于山西的侯马、河南的新郑与荥阳,铸造钱币的年代相差不多。虽然侯马和新郑的遗址发现时间较早(分别为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但也没有做精确的碳14测年。
郑州大学多位考古学者认为,由于荥阳遗址的铸币活动萌发于一个已建立许久的完善的大型铸铜作坊内,其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古代铜工业生产重心悄然发生转变的起点。
布币最早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又称铲布。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吕底亚和印度可能是金属货币这一革命性金融工具的发源地。目前考古学界广泛认可的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发现于土耳其以弗所古城的吕底亚王国的琥珀金币,大体确认出现于公元前630年至公元前600年;而地中海地区目前经考古确认的最早铸币作坊均不早于公元前400年。
“世界对最早金属货币的定义,有三个标准。”赵昊介绍,“首先是以国家为单位铸造发行的,货币本身必须是有政治权威保证;第二是要能大量生产,不能是偶发性的;第三就是要有比较统一的形制规范。”(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