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无情,网络有情,驰援河南,科技企业再次呈现了独特的社会责任担当。

腾讯捐款了,但刷屏更厉害的是一个文档《待救援人员信息》,这是民间救援组织在腾讯文档上进行救援信息收集的在线表格;阿里也捐款了,但全网热议的是盒马集市河南仓,从7月21日凌晨开始免费开放仓内所有物资……救援线索专区、抗灾科普专题、开放仓储物资、调配当地运力,美团、滴滴、百度、拼多多等企业也在做类似的尝试。

捐款捐物自然是极好的,但把公益和慈善局限在金额多少,不应该是舆论的唯一焦点。因此,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厚度,探索公益和慈善的多样性上,面对危机企业如何行动,才能更显底蕴。

科技企业,尤其是大平台企业,除了财力物力,有技术的积累,有业务的外延,有应变的经验,也就有了公益加分的优势。

不难看出,驰援河南,科技企业的很多尝试均与业务和技术有了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财力之外加倍的力量,倘若诚意满满,科技向善,概莫如此。

从去年开始,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挑战,在反垄断监管规范化的当下,对平台互联网如何健康发展提出了新命题。健康发展,就是由内至外的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在财富和创新之外,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一环。

中国互联网20余年,不乏世界级的大平台大公司,但从大企业成为伟大企业,有着市场、政策、社会责任的多重考验,可能“毁誉参半”,难免一体两面。

有瑕疵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改正的方向和方法。对于所有的科技企业而言,扎根中国市场的总体方向应该是一致的:科技向善——在危机事件(疫情、水灾)时,以“天然优势”(自身信息平台、强大技术实力和应变经验)冲在前面当仁不让;在风和丽日的时候,更需要检视自身,践行责任。

只会在危机事件时“刷屏”的企业,难免有作秀的嫌疑,民众希望良心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心口如一。往宽泛了说,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数据安全,这些是业务本身,也是社会责任的起始——产品质量都不能保证的企业,捐多少款都谈不上好企业。

当然,对那些覆盖全网用户,甚至已经是“基础设施”形态的大平台大企业,我们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善用业务,善用能力,雪中送炭不可或缺,润物无声舍我其谁。

值得欣慰的是,它们确实在努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