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被曝光问题的餐饮品牌一个比一个红,问题一次比一次恶劣。猝不及防的打击下,消费者脆弱的心理防线几经失守,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一再跌落。

这一次是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煲”。承诺现杀的活蟹,其实是前一天宰杀好的“隔夜蟹”;过期、变质的土豆还能送上餐桌;鸡爪等熟食变味儿依旧售卖……

“不能让客人知道。”变质食品、劣质原材料、违规操作,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被隐藏在后厨中,成为舌尖上的定时“炸弹”。

媒体曝光“胖哥俩肉蟹煲”的同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开6起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案件查处情况,案件涉及“小龙坎”、蜜雪冰城、奈雪的茶等多家知名餐饮品牌。

这些品牌涵盖高中低档,并非只有相对廉价的产品才出现问题。无论本次的肉蟹煲,还是被查处的高端茶饮品牌,在食品安全危机里似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意味着即便消费者支付了一定的安全成本,依然买不到安全。

从餐饮本身的行业性质看,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行业门槛普遍低,整个行业中企业众多,其中不乏小作坊式的小企业,以及各种加盟乱象,增加了食品不安全的系数。

从大环境看,经历疫情的打击,餐饮行业生存不易,放大了风险敞口。为了开门迎客,很多企业大幅降低成本,不惜铤而走险,一错再错。

食品安全随即陷入怪圈。一方面,商家受利益驱使,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屡禁难止。一方面在于,监管沦为被动,问题泛滥,专项整治立案调查,暂时缓解,再度猖獗,继续打击。

食品安全的保障,陷入了商家与监管的攻守之道。商家知错就改,改了再犯,缺乏守法惯性与自觉性。监管对食安问题零容忍,围猎不法分子,缺乏执法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一味地指哪儿打哪儿,打击食品安全问题只会像打地鼠,此起彼伏。一阵风式的调查、处理过后,打击行动往往偃旗息鼓,在风头上隐匿起来的问题餐饮又会开始重新行动。

事出有因。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上,如何治标又如何治本?究竟什么才是适合当下最佳的监管模式?食品安全监管究竟该全覆盖还是专业化?

要根治这种循环往复的怪圈,除了有效的政府监管和市场的力量,还应该加强行业控制,不断调整餐饮业规范,设立有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严重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实施信用联合惩戒等,用行业的力量来制裁无良商家和规范竞争。

发挥行业协会、市场企业、媒体以及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如何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能再多,但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还停在原地。(陶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