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曝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某班级,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将学生分为11类。11月2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停止调查学生家庭情况,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理解有偏差,做法欠妥,已对老师进行批评和警告处分。

学校调查学生家庭背景、父母职务的现象,争议甚多,广受诟病,却总是屡禁不止。涉事的这所小学,将这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的调查,做出了花样,做到了极致。

网络曝光的表格上,该学校不但根据家庭情况,将学生分为“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企业老板子女”“家庭离异单亲学生”“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还根据学生入学情况,分出“辍学学生”“外地来,各种关系过来的学生”等等。

这张表格,打眼一看,全是各种标签和偏见。你要说收集家长信息到这地步,分类到这种程度,只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和成长背景,加强家校联系,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谁能相信?谁敢相信?

说到底,学校收集家长信息这事,本身就没必要做成这样。家长在哪里工作,是什么状态,对孩子的确有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但学校教育的存在,本应该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引导和发扬正面的影响,减轻乃至消弭负面的影响。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让他们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只要能联系到家长,了解家庭概况,共同解决问题,知不知道家长具体职务,真的不重要。依据这个将学生分门别类,恨不得把“偏见”写在脸上,有些过了!

学校的回应,也是模棱两可,只说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做法欠妥,倒是让大家更想知道,这个会议的内容是什么?精神为啥这么难理解,甚至连教书育人的老师都领会错,还错得这么极端。如果说,很多老师都领会错了,这个会议是不是本身开得有问题,负责组织会议,传达精神的人,就没错吗?

“双减”不仅要减有形之负,更要减这种渲染焦虑的无形之负,收集家长职务信息这种事,若是总甩锅给个别老师,这心里头的偏见之负,就永远卸不下来。要真正消除歧视,缓解教育内卷,做到有教无类,恐怕最应该端正心态的,还是学校的管理者。不要再搞这些“幺蛾子”了,给孩子一张安静的课桌,给老师一个安心的讲台,让家长少些心累的烦恼吧!

声 音

《北京青年报》:学校以变相的方式收集家长的职务信息,有侵犯学生及家长隐私权的嫌疑。

《北京日报》:围绕“服务学生”这一核心诉求,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收集和用好必要信息,并制订出更为清晰的规矩,才能消除无谓的误解,也不给某些人“看人下菜碟”提供可能。(屈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