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艾滋病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年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人数不断攀升。做好青年学生群体的科普防控尤为重要。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加强HIV防治知识普及是多方的责任,只有各方携手综合防控,通过专业知识教育青年,才能更好地阻断病毒的传播。”国家卫健委艾滋病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杰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警惕艾滋病年轻化趋势
据《2020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3800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2019年新发感染者高达170万,有69万人因艾滋病相关疾病而死亡。专家表示,目前并未找到明确的艾滋病自愈机制,自愈者属于极少数。而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艾滋病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年学生群体感染艾滋病人数不断攀升。
近期,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发布《青爱工程“性教育防艾的社会疫苗”探索与实践》报告称,目前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发人群。实际上,近年来每年都有15-24岁的青年学生新报告浸染艾滋病病毒,而且基本都是通过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而感染。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其中尤以性传播为主。据媒体报道,有数据显示,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每100人中约有8人感染艾滋病,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此外,一些地方疾控部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学生感染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就是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专家表示,15-24岁的青年学生正成为艾滋病高风险人群。以前大量感染者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现在艾滋病已进入精英扎堆的城市和学校。这个特殊人群虽然了解防艾知识,但在发生高危行为时,却没有用知识保护自己。
以科学认知消除偏见歧视
随着高校防艾教育工作的逐渐深入,青年学生群体疾病知晓率正在逐年提升。今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在全国面向34644名高校在校学生开展的“2021青年防艾公益社会调查”结果显示,91.6%的受访学生清楚了解HIV的三种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但仍然有10%-20%的学生认为与HIV感染者共用卫生间或者与HIV感染者共同沐浴、游泳也会感染HIV。
“这提醒我们HIV预防教育工作仍需持续普及疾病知识,消除不科学的偏见和歧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健康教育与大众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研究员刘童童说,青年学生群体仍存在检测意愿较低、检测咨询顾虑大、综合预防知识不足、主动预防意识与能力欠缺等问题。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65.2%的受访学生在对性行为等亲密接触产生困惑时,更愿意自行查阅资料来寻求帮助;有28.5%的调查对象对HIV检测、就诊、暴露前预防、暴露后阻断的地点均不了解。上述调查结果不仅反映出学生群体“不知、不会、不敢”检测,以及“不关注、不重视、不主动”HIV预防;更从侧面反映出校园内检测知识普及率还不高,HIV综合干预服务覆盖尚不到位的问题。
实际上,艾滋病是一个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张福杰特别指出,一旦怀疑感染艾滋病,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去正规的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诊断,如果存在感染风险须尽快做暴露后的预防治疗,最好不超过72小时,这样能够极大地减少HIV感染的风险;而对于确诊感染的患者,则应尽快尽早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让教育与综合干预常态化
“对于防艾,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张福杰认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HIV预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主动守护自身健康也是防艾工作的重点。多方担当、合力共建,探索出创新的常态化教育及综合干预机制,既能有效提高学生们对HIV相关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又能长期引导年轻人积极培养安全的预防意识和行为。
对于艾滋病防治,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防艾宣传教育和干预活动,“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工程”更被列为HIV防治的六大重要策略。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开始启动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工作,并同国家卫生部门陆续确定了94所艾滋病防控试点高校。今年4月,教育部还组建了来自试点高校、疾控部门和卫生部门等44位专家构成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家组,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
除了有关部门的推动外,一些企业也积极行动,如吉利德公司近期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签署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及综合干预试点项目”合作备忘录,希望通过该试点合作共同探索创新高效的HIV预防教育氛围和综合干预机制,进一步提高试点学校的防艾知识普及率和宣传覆盖率,从而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的艾滋病预防意识。
“在艾滋病防治中,宣传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社会疫苗。”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希望通过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主动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从而筑起防治艾滋病的坚固防线。(记者 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