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档民生节目主持人动态#小莉哭了#登上热搜,该媒体连发9期节目,参与调解,可双方僵持不下,没能化解矛盾,小莉因此捂脸痛哭。

事情原委很简单,河南安阳一年近80岁的老人在小区遛弯时,被两只大型犬咬伤。面对监控证据等铁一般的事实,当时明明在场的狗主人却矢口否认,不仅拒绝道歉,还始终避而不见。

众目睽睽,铁证如山。主人耍赖,部门推诿。狗咬人最引发众怒的是,狗仗人势,人仗权势。

一件看似不大的小事,要不是舆论不依不饶小事化大,恐怕哭死小莉也解决不了。

学新闻的人常常被“狗咬人”的新闻代入。老师会告诉学生,狗咬人不是新闻。养犬伤人,道歉赔偿认罚。

而整件事暴露出基层一个尴尬的现实:天经地义之事,于王某稍有权力的人看来,成了冒犯;于相关办事部门而言,成了麻烦。

小事化大。问题的最终解决得益于媒体的曝光,主持人小莉哭上热搜引起公愤,解决矛盾的通道疑似被权力堵截,于是引起围观者的共鸣,激起网友朴素的正义感。

舆论压力之下,挖出涉事狗主人王某为公职人员,此后被暂停公职,并向受害人道歉。表面看结果大快人心,但细思极恐,不可复制。

媒体曝光看上去高效,却成本极高。若事事如此,才能持久地保障更多的人,恐怕再多的小莉,再多的社会资源都无以为继。

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基层矛盾,过于特殊,既不能作为鼓励的对象,也不能视为处理纠纷、调解矛盾的常规途径。长此以往,基层公信力政府部门公信力会越来越差,而社会治理成本会越来越高。

寻求社会治理的良性轨道,应以法为大,以法为先。媒体监督不可或缺,但媒体不能代替法律的审判,媒体曝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更不是根治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和狗咬人事件一样,很多问题被逼到舆论场,迫于现实的无奈。这些自身权益和尊严受到伤害的个体,出于种种原因,投诉无门,解决不力。

无论是基层政府推诿“打太极”,还是法律诉讼维权成本高“打不起”,都容易让老百姓对公权力心生怀疑,对法律维权打退堂鼓,转而对媒体曝光产生过度依赖。

遇上问题,依法办事,照章执行。这才是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而破除法治路上的拦路虎,可能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大作为,恰恰就藏在狗咬人里的细枝末节。

小莉帮的忙,不是告诉大家有事儿就闹。而是给基层治理的一次鞭打,执法主动作为,维权降本增效,有事儿才能既不必哭又不必闹。(陶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