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了市场许久,美联储终归还是得“鹰”气一些了。11月的议息会议如约而至,没有意外,全球流动性退潮的拐点也该来了。

史无前例的大放水之后,摆在全球央妈面前的是同一个问题,收,还是不收。

重伤下猛药。历史会记得2020年,有10天4熔断的美股,有前所未有的负油价,还有被放出来的量化宽松的魅影。美联储一夜降息为零,2008年设立的危机工具箱基本全部启动,流动性源源不断。

紧随其后,QE成了全球新常态。事实证明,“钞能力”的效果的确不同凡响,前一年还萎靡不振、破产遍地的产业,渐渐“自愈”。洪水翻涌之下,反弹猝不及防,劳动力供不应求,需求与日俱增。

经济“抗疫”的这轮全球大放水,是历史上放水最凶的一次。代价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请神容易送神难,上一次的Taper不得不蔓延数年,余威犹存。新一轮宽松又来,无处可去的泛滥潮水从大西洋荡到太平洋,从粮食到大宗商品,从房到车。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通胀压力大幅下降,欧元区和日本等很多经济体甚至出现通缩风险。最近两年,央妈们和市场一直纠结的通胀正逐渐回归,比之前历次通胀更甚的是,疫情阴影下,个人储蓄意愿和企业投资心情一高一低,“流动性堰塞湖”堵在各国心头。

市场之所以崩盘,是因为过度膨胀了。由什么事件来触发,其实并不重要。对这一点,所有人心知肚明。美国“收闸”是迟早的事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也将被迫陆续提上日程。

比起美联储的姗姗来迟,新兴市场早早转向,加息迫不及待,果蔬大涨价的韩国率先打出发达经济体加息第一枪。欧洲仍然强硬,但临时QE工具之一的PEPP其实已经缩减了。通胀率坚守着5%的高位,起初信誓旦旦持“通胀暂时论”的美联储,也不知何时改了口风。或明或暗之间,央妈的共识已经达成了。

眼下的市场又期待又恐慌,国债怎么走?美元怎么走?新兴市场怎么办?前车之鉴就在2013年,美债长端利率和美元指数急速上升,美国股债双杀,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大幅贬值,信用风险溢价持续扩大。

震荡和波动是注定的,但这或许不会是十年前的“文艺复兴”。预告给足了,准备做好了,不至于如伯南克那般“突然”,当市场的期待先于舵手的信号,试图最大程度缓冲“收闸”的致命一击。

Taper是个开始,麻醉剂退出是板上钉钉,市场的阵痛和经济的阴影将会暴露无遗。大放水带来“虚高”的价格,导致企业成本推高,传导上下游之后影响产业扩张,疫情的特殊考验,疫苗供给的严重失衡,导致不同经济体经济修复的节奏不同,收闸之后的经济增长无疑比放水更难。

大浪终将褪去,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对全球性通胀与流动性变局的应对,决定着未来一段时期经济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不是“黑天鹅”,更像是“灰犀牛”。(汤艺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