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北大相继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不出所料又吸引了各界关注与解读,“清华毕业生七成进入体制内”等话题登上热搜,评论里不乏“浪费人才”“只图稳定”之类声音。

长期以来,名校生似乎天然就是被“观察”的对象。去了街道办,有人质疑“大材小用”;说个脱口秀,那必是“胸无大志”;至于回乡种地养猪,更被人嗤之以鼻……社会对于青年一代有所期待很正常,但若发展成自以为是、指手画脚,就未免越界了。毕竟,名校生也只是万千求职者当中的一部分,每位学子都有各自的兴趣禀赋和择业自由。不同的选择,恰恰是人尽其才、参差多态的表现,有什么可来回品评的?

对“清北生”就业去向大加指责,反倒凸显出一些人对许多行业的刻板误读、对人生选择的庸俗解读。在他们看来,“平凡岗位”就是“缺乏含金量”,体制内工作就是“清闲无事、打卡坐班”,如此种种,大谬不然。到底什么才是一份工作的“含金量”?收入待遇、兴趣理想还是社会价值?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根本没有绝对的标准,也不需要他人来定义。再说“体制内”等等,所涉范围本就极大,而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科教文卫领域还是公共服务一线,哪条战线任务不繁重?哪里不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旁边者信口言说、随意编派,往好听了讲是操心过头,往难听了讲就是偏激狭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个乘风破浪的梦想时代,前所未有地赋予个体追求发展的多元维度和大好机遇,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千千万万条道路都有望成就多彩人生,这正是社会的进步之处,也是当代人之福。置身一片活力四射、希望满满的热土,许多奋斗者都在各自岗位上脚踏实地、追梦圆梦,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众名校生。去往街道办的北大学子表示,基层很锻炼人,工作充实而幸福;在中学任教的名校博士直言,当老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这样充盈丰富的人生,透着“稳稳的幸福”,又何尝不是妥妥的成功?奋斗的人生最美丽,无论去往平台是大是小、收入几何,只要方向坚定、步伐坚实,都应当被尊重、被鼓励。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对其成长成材之路理应多多关心爱护。少一些标签思维、干预指责,多一些真心理解、支持扶助,让他们轻装上阵、激扬青春,扎扎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我们的社会也将涌现出更多闪亮的新星。

推荐内容